王瑶的“社区团宠”人生:用十年快递路叩开2000户心门丨时代新青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5-13 08:55 137536

封面新闻记者 付文超

左手揽过五六个包裹,右手扫码枪“滴”声轻响,扫码、装车、规划路线,一气呵成,十年间磨砺出的肌肉记忆让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王瑶高峰时期每天要派件400多个包裹,一刻也不会耽误。这位95后快递员用十年光阴,在街巷间写下 “快递新青年”的生动注解。

近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王瑶说,虽然我的工作非常平凡,很多人觉得干快递只是“出力气”,但背后也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人际沟通,更重要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确保每一份期待准时抵达。这恰恰是我们快递员职业精神的体现,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京东快递员王瑶与客户沟通

用脚步丈量出送货人情地图

每年进入11月,当成都在双十一大促的狂欢中沸腾时,清晨的成都龙泉驿区已亮起第一盏灯。王瑶的“火三轮”正载着2000户居民的期待,驶入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晨光。

早上的成都寒风刺骨,站点一早给快递员备好了豆浆和包子,让每位“黎明战士”都心里暖暖的。“站长这几天基本是睡在站里,晚上要等着夜传接货。如果有的小区货比较多,站点会派货拉拉把货送到小区门口,免得浪费大家来回跑,耽误送达。” 王瑶说。

穿梭在小区的林荫道,王瑶的三轮车比导航更精准。“李阿姨的降压药要放门卫冰柜”、“张爷爷的快递要等孙子放学来取”、“刘奶奶要帮忙把包裹搬进厨房”——他脑中装着2000户居民的“服务说明书”,这也让他从普通快递员晋升为居民口中的“自家人”。

这份默契源自王瑶十年的坚守。2015年王瑶刚接手现在的片区时,独居的周奶奶总要把每个包裹拆封检查,王瑶就举着手机电筒帮她找生产日期。等周奶奶查看过生产日期和生产商,确认不是三无产品、过期产品才签收完成。这个时候,王瑶会耐心地站在一旁等,有时候会协助老人眼疾手快先一步翻到生产日期。

“现在奶奶们连保健品都让我帮忙辨真伪。”他笑着展示微信里置顶的“老年关怀群”,二十多位老人的子女都在这个群里实时同步收货需求。

“团宠”背后是一份信任密码

有一个商户阿姨,几年前就开始找王瑶发货,现在因为家里有事情,不方便等他取货,便给王瑶配了一把库房钥匙,方便他上门取件,“小王这个钥匙给你,你保管好,和你家的钥匙放到一起。” 这把库房钥匙,或许就是信任最温暖的注脚。

在居民区完成揽收任务不算容易,王瑶一开始有点难张嘴。但认识的大爷会主动帮他打广告,跟旁边聊天的大爷大妈介绍,“你们要寄快递,记得找小王。小王三轮车后面有电话,你们直接联系他,加他微信就可以了。”这样的口碑传播下,王瑶的微信好友数量爆发式增长,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好友,已然成为了一名“社区团宠”,他的月均揽件量长期稳居片区前三。

1996 年出生来自四川资阳的王瑶,第一份工作就是快递员,一干就是十年。十年快递生涯,王瑶见证了物流行业巨大的改变,我国快递业务量实现了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的巨大跨越,自己也从蓉漂到扎根成家,从青涩小伙变成了孩子的父亲,他对这份工作也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和情感。

在去年2024年10月份的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高新区快递员比赛上,王瑶还拿到了一等奖。在获得证书后,他说得最多的不是荣誉,而是“现在能教新人、带徒弟了”。

在这个算法主导效率的时代,王瑶用脚步书写的社区日志证明:真正的服务升级,从来不是冰冷的时效比拼,而是用真心丈量的人情温度。当千千万万像王瑶这样的快递小哥们奔波在街头巷尾,他们派送的不仅是包裹,更是人与人之间那一份最真的信任与期待。

评论 2

  • 岄0 2025-05-13 发表于四川

    平凡岗位的不凡坚守,王瑶用真心赢得信任。

  • 海鲜 2025-05-13 发表于四川

    挺棒棒的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