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新中国电影教育70周年暨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与时代共奋进 书写中国电影新辉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10-23 22:11 33716

10月17日,北京电影学院迎来建校70周年纪念日。70年间,北京电影学院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校庆日,老中青三代电影人重回校园,分享自己精彩的电影人生故事,共话人才培养话题。

△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校庆“光影盛典”纪念晚会

当晚的“光影盛典”纪念晚会通过短片、歌舞等形式,呈现了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脉络,并进行“学院奖”和“金烛奖”颁奖仪式。本次“金烛奖”,张昕、刘淑华等17人获得“金烛奖”荣誉奖,丁牧、马松年等69人获得“金烛奖”特别奖,表彰他们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颁奖现场,今年79岁高龄的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共同上台为获奖作品颁奖,这是这对执导了《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多部优秀电影的导演夫妇,再次回到自己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他们还是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1959级校友 李前宽:我是电影学院的美术系59班,她是(导演系)60班的。 我们看到年轻的后生,我们的学弟学妹们,他们再创辉煌,我们作为一些老毕业生也感到格外高兴。

1950年9月14日,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正式开学,开启了新中国学院式电影教育的序幕。到1961年新增加电影美术系、电影工程系、电影文学系后,已涵盖电影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主要专业方向。这种强调产业分工、强调实践,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理念,一直影响着今天很多影视专业院校。

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1960级校友 肖桂云:60年前,我走进了小西天的北京电影学院,那时候小西天呢,就是一个亚洲的最高的电影学府。到了电影学院这五年当中,那时候这个学院里面很丰富,小花坛、东跨楼、西跨楼、排练室应该说真是特别全面的。有了机会为祖国的电影发展做出很多努力,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是很幸福的。

我国第四代导演谢飞,与肖桂云是同班同学,在1990年和1993年曾凭借《本命年》和《香魂女》两部作品拿到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和金熊奖。纪念日当天从早晨便开始参加多场活动,毫不吝啬地给中青年电影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

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1960级校友 谢飞:无论是张艺谋、陈凯歌,他们这样第五代的培养。还有贾樟柯他们这些第六代的培养,我觉得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很多手法也会老化,所以我是觉得中青年导演一定要抓紧时间干活。30岁到40岁是任何一个导演最好的黄金时代,因为精力旺盛,身体好。不管是艺术片、商业片,或者是其他各种类型的,多拍就会有收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电影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商业电影的理念,以及好莱坞电影制作、发行体系带来的竞争,对电影人才培养和输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第五代导演李少红看来,中国电影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信念,强调传帮带的作用,适逢其时地为电影后辈搭建起了崭露头角的舞台。

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校友 李少红:在导演协会里面办了这个就是“青葱计划”,就专门是扶持年轻导演的。用我们这些在拍戏导演的经验和现身说法,然后来培养年轻的导演。能步入到这个行列里来,我觉得就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从建校至今的70年间,北京电影学院共设立了15个本科院系,涵盖电影创作中的每一个行业和环节,汇集国内外百余个研究团队,形成了系统的讲座体系和学术活动交流体系,年均参加约90个国内外电影节,获奖累计近500人次,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电影教育、创作、制作、交流的中坚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应该是一个中国最富特色,也是在世界名列前茅的电影专门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自己办学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比如说它强调做人和做事的一个结合,强调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中国和世界的结合。面向未来,我们的电影教育要不断地着眼于我们广阔的市场需求,为培育新生代的电影人来做出我们电影学院独特的贡献。

在同天举行,以“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瞻”为主题的建校70周年校长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邀请了国内外教育、广播电影电视、艺术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现场和视频连线的方式,就中国电影教育的历史,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电影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电影广播电视系主任 阿尔米尔·阿尔马斯:或许未来我们可以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虚拟现实、X现实、沉浸式环境以及高速宽带接入整合到一起,并让这些技术指引我们走向新世界的新学校。

2001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举办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国内外影响力日益增大。电影专业院校积极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让学生尽早走向社会,通过电影节创投、电影新力量、“青葱计划”等培养平台为新人提供实操机会,逐渐形成了电影人才培养、学术科学研究和电影艺术创作“教研创三位一体”的样态。走过70年的中国电影教育仍处于进行时,这也是对于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积极回应。

演员、北京电影学院2010级校友 杨紫:包括会有国外的老师来一起交流。就其实大四那一年,是一个已经让我们在过渡的过程当中。所以毕业以后其实你第一年去外面拍戏的时候,不会让学生们感到很慌。

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2009级校友 郭帆: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秉着一个开放的心态,然后我们多去学习跟吸收。然后组合出来之后,应用于电影上,我觉得不管是外还是内我们都要兼修,然后好好把我们的电影做好。

70年栉风沐雨,北京电影学院的先辈们在烽火硝烟中扛起摄影机记录历史、记录英雄的国家情怀,共筑电影学院之魂;历届师生校友在艺术创作中不懈耕耘、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筑牢根基。70年初心不忘,我们也祝福更多优秀电影学子在新时代成长成才,以更大的担当书写中国电影事业的辉煌未来。(总台央视记者 张崝 徐小燕 石奇用)

(编辑 张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