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张跃:看火车

封面新闻 2022-09-27 12:22 62593

文/张跃

傍晚,随着声声汽笛长鸣,一列货运列车从不远处轰隆隆驶过,我拿出手机拍下一段列车前行的视频。瞬间,我的思绪回到多年前看火车的情形。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老家还没有火车。每当去内江城里的姨妈家走人户的时候,大人们多半会“奖励”我们一件美事,带我们一帮娃儿去离姨妈家不远处的梅家山看火车。一众老小在高处位置一溜排开,席地而坐,等待火车从山下的成渝铁路上开过。

左等右等,在我们有些失去耐心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呜呜”的火车鸣笛声,大人们随即紧张起来,招呼我们快点坐好,火车马上就要开过来了,一定要注意看,不然就错过了。我们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随着火车由远而近,我们大致看清楚了火车的模样:一个冒着白烟的火车头,拉着一长串黑漆漆的车厢,呼啦啦地从铁路上开过,涂成鲜红色的火车头的轮子飞快地旋转着,格外醒目。

就在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火车开行的同时,大人们却忙着数车厢的数量,看上去非常紧张,非常认真,生怕漏掉一节。初见火车的我们自然异常兴奋,觉得火车太长、太神奇了,比汽车威风得多,尽管那时汽车在老家的镇上还是“稀罕”之物,一年半载也难得见到一次汽车开来。一有汽车开来,我们就像过节一样,追着、撵着去爬车,无比激动。但是,亲眼见了火车的气势,觉得火车已经明显盖过了汽车。

火车很快开远了,兴奋的我们意犹未尽。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大人们会再次耐心等候下一趟车的到来,好让我们再饱眼福。运气好的话,能看到车厢是绿色外观的客运列车,比起黑乎乎的货运列车来,自然更好看了。

姨妈一家在机床厂上班,属于每月领工资的人家,条件相对好过生活在小镇及农村的我们这众多亲戚。因而,每当姨妈家有重要喜庆之事时,我们一帮亲戚就从老家出发,扶老携幼蜂拥至内江热闹几天。

那时交通极为不便,每次出发去内江的那天,必须在凌晨4点左右起床,抓紧时间洗漱收拾,一家老小挑起装着平时舍不得吃的鸡、鸭、鸡蛋等土特产的担子,排起长长的队伍,赶往码头,乘坐每天早上5点半出发的唯一一班客船。

仅有几块粗布作为窗帘的、四面透风的客船,一路马达轰鸣,逆沱江而上。在饱尝5个多小时的轮机马达噪音“轰炸”后,到达一个叫白马的地方。白马距离内江还有一段路程,要么换乘公共汽车,要么步行。

大人们为节省下每人3毛钱的汽车票钱,常选择步行。沿着铁路行走,算是比较顺直、路程更短的方式。现在想来,一帮老小沿着铁路步行,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大人们边走边倾听着火车的动向,一旦远远地传来火车汽笛声,就立即招呼大家走下轨道,停在路基边缘,等火车开过去后再继续走。

火车近距离开过时,风很大,声音也如雷贯耳。大人们怕我们小孩子被风吹倒,特意要我们蹲下去。每次去内江城里,到梅家山看火车已是一个“必修课”;沿铁路从白马走向内江,则是近距离观察火车的绝好机会。

在内江看火车的情形,自然成为我们这些娃儿们回去后跟小伙伴吹牛的重要谈资。看到火车车厢里一闪即逝的灯光,我们会浮想联翩,坐车的是些什么人?他们要到什么地方去?也心生羡慕与渴望,想着啥时也去坐一回火车,去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巧的是,后来,我们一帮在梅家山看火车的娃儿中,先后有两位成为铁路工人。她们以职业的方式,完美地续接了我们曾经的火车情缘。

【“时光”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在封面新闻发表的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