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常州,三十年生死相依|寻路东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2-23 09:30 348940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刘可欣 邓景轩

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前后北岸文化街区80号,青瓦白墙,曲径通幽,在周围的现代繁华中独辟一方静谧。当地百姓更喜称它的另一个雅名——藤花旧馆,因大文豪苏轼寓居此地时手植紫藤树而得名。

2月中旬,“寻路东坡”采访小组来到常州,在两位苏轼后人——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东、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苏慎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在藤花旧馆了解到了苏轼与常州一生的不解之缘。

走进藤花馆正门,苏轼为常州留下的名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被镌刻在墙上。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并最终选择在常州终老、离去,与这个他魂牵梦绕之地生死相依30年。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藤花旧馆)

往来常州14次

青年时期即定下在此养老之愿


唐宋时期,常州曾辖武进、晋陵、无锡、宜兴、江阴五县,襟江带湖,山明水秀。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常州自古文脉绵延不绝,留下了许多美谈。苏轼自幼熟读经史,对吴地一直心有倾慕。不过让苏轼真正对常州产生向往之情的,当是他与常州文人蒋之奇等的相遇。

在《次韵蒋颖叔》中,他回忆了这段往事:“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嘉佑二年,彼时的苏轼还是一名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在琼林宴上,他与常州来的同年进士蒋之奇、胡宗愈、单锡等相谈甚欢。席间,蒋之奇侃侃而谈,详细给苏轼讲述了常州地界的风物之美。这让天生想象力丰富的苏轼大为震撼,当即与蒋之奇立下“鸡黍之约”:以后退休了,咱们比邻而居。

熙宁四年,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被朝廷安排到杭州任通判。途中,他终于有幸第一次踏上了常州的土地,惊叹蒋之奇所言非虚。此后任职杭州三年间,他又多次到常州赈灾,并在空余时游览常州及周围城镇。

常州宜兴丁蜀镇有一山,原名“独山”,苏轼到此游览后,感叹“此山似蜀”,从此当地人改此山名为“蜀山”,沿用至今。

除了风光美景外,苏轼喜爱常州还有一重要原因——常州文脉深厚,自古就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君子。苏轼的至交好友中,也有许多常州人士。在常州赈灾游览时,苏轼敬重的官场前辈、常州人钱公辅病逝,他的儿子钱世雄为苏轼的属下兼好友,便邀苏轼为父亲写哀悼之词,有文《钱君倚哀词》,其中“眷此邦之多君子”一语,道出了苏轼对常州深切热爱的缘由。

在此期间,苏轼经过一番“考察”后,已然笃定常州就是他理想的养老之地。虽然彼时正值壮年的苏轼距离“退休”还遥不可及,但他已经拿出多年积蓄的俸禄,请蒋之奇为他在宜兴购置了田产。事情办妥后,他欣喜地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等句。

从此,苏轼与常州结下了半生不解之缘。三十年间南北行走,他来往常州十数次,有时明明可以不经过常州,他却故意绕道到常州探亲访友。

一生颠沛流离的苏轼,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但皆非他自愿,唯有归老常州,是他自主的选择。

在《楚颂帖》中,苏轼清楚地写道:“吾来阳羡……誓将归老,殆是前缘。”

常州东坡公园一景

两次上书朝廷希望定居常州


乌台诗案后,苏轼以戴罪之身被贬谪至黄州,一待就是五年。五年间庙堂之上风起云涌,元丰七年的一天,一直对苏轼大为赏识的神宗皇帝突然下诏,将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并说:“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在黄州接到诏令的苏轼百感交集,虽然看似自己的身份没有太多改变,但“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八字足以让他感受到神宗对他的眷顾。于是,苏轼从黄州再次启程,前往汝州任职。

汝州即是今河南汝州市,离黄州距离遥远,苏轼一直流连在江南的路上,并四处求问田舍,希望朝廷能恩准他在江淮一带安家。这一次,他又途经了常州。此前,他已经在常州购置有一些田地,如今他再次委托蒋之奇新购置一处小农庄,加在一起,养活一大家子不在话下。他随即写下《乞常州居住表》,渴望朝廷恩准。

此后,苏轼带着家人慢慢北上,等待朝廷批复,一边沿途访友。但请求迟迟未有回复。一个月过后,苏轼再次写下第二封《乞常州居住表》,言辞更加恳切。其中写道,如今我到汝州还很远,陆上行走也非常困难。到汝州后,没有房子田产,全家老小二十余口不知所归。但在常州,我尚有薄田少许,希望圣上能慈悲于我,允许我在常州居住。

两次上书之后,苏轼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朝廷批准了他居住于常州的请求。

到达常州时,已经是元丰八年的五月,他自黄州启程后,前后奔波于路途已达400余日。今天的常州流传有一则感人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彼时,苏轼急切地想在常州寻找一处可以落脚的房屋。常州友人争相给他建议,最终他耗尽所有资产,买入了一处合心意的老屋,全家老小迁入新居,终得安顿。不多久的一个晚上,苏轼月下散步,走到一处村落,听闻哭泣之声。苏轼恻隐之心一动,推门进去,只见一老妇人正在啜泣。他立刻询问缘故,老妇人说:“我原本有一祖传老屋,但不肖儿将它卖给了别人,我们才不得已搬来此处,此屋与我家相伴百年,如今诀别,这才悲泣如此。”苏轼又问,“买您老屋者何人?”老妇人说:“卖给了一位有名的苏学士。”

苏轼听后大惊,立即从怀中掏出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焚烧,并叫来他的儿子,谆谆教诲,希望他能孝顺母亲,却全然未提退还钱款一事,这就是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的东坡“焚券还宅”的故事。

苏东扮苏轼像于藤花馆中留影

苏轼与常州百姓的双向奔赴


苏轼与常州的感情很深,这种感情是相互的。细查史料,可见大大小小苏轼与常州的故事,在和两位苏轼后人的交谈中,他们的言谈之间也倾注了传承千年的情感,令人惊叹。其中有两则故事尤为动容。

一是熙宁六年,苏轼通判杭州时,受命前往常州、润州发放灾粮,任务重,时间紧。半年间他频繁奔波在常州和润州之间,就连除夕夜也不能回家团年。除夕下午,苏轼的船抵达常州城东,他当即下令泊舟,不再前进。船家大惑不解,因为这里距离常州城不过几里,只要命人通报常州官府,即能上岸享受接待。但苏轼深知,这一天本是阖家团圆之时,若让城中官员百姓知道自己来了,必将打扰。由是,他独自在城外的荒野中守岁,并写了名篇《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留下了“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的感人之语。今天,在常州市区的东坡公园中,设有东坡舣舟亭遗址,以纪念这段故事。

另一则,是苏轼被贬往海南儋州后,常州人对苏轼的万里寄情。常州江阴人葛延之与苏轼本素不相识,因仰慕苏轼为人,担心他在海南缺衣少食,于是他独自带了江南的特产,走了一万里,跨越海峡,前来看望苏轼。在宋人费衮的《梁溪漫志》中就有此记载,云:“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苏轼与葛延之在儋州一起生活了一月,还教授了葛延之写作之法。临别时,葛延之赠给苏轼龟冠以祝福他长寿,苏轼回诗一首《葛延之赠龟冠》以示感谢。

这两则故事,一直在常州城乡传为美谈,感人至深,足见苏轼与常州之间的双向奔赴。

苏东、苏慎为“寻路东坡”采访组留下名字

生命的最后40余日


元符三年,宋哲宗病逝,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彼时,垂帘听政的是神宗妻向太后,这对被贬至海南的苏轼而言是个好事。果不其然,不过多久,朝廷就大赦天下,苏轼得到诏令,自己终于可以从谪居三年的儋州北归,至廉州安置,不多时朝廷又命他迁移到湖南永州。奔波的路途还未结束,他又接到另一则命令:“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其中“任便居住”四字给了苏轼莫大的欣喜,这意味着去哪里安顿余生,他自己有了决定权。

此时,弟弟苏辙居住在河南颖昌。兄弟二人历来感情深厚,在得知苏轼放还北归后,苏辙写信极力劝说苏轼到颖昌与他共度晚年。但苏轼心中早已选中了归老之地——常州。他曾两度在此地买田,谪居在海南的时日里,大部分亲眷并未随他度海,而是留在了常州。

苏辙却再三来信,信中云桑榆暮景,岂忍再次离别?纸短情长,令人潸然泪下,苏轼终是不忍拒绝苏辙之情,答应他前往颖昌安置。但苏轼心中仍是忐忑不安,其中有一重要原因,乃是颖昌离汴京太近,彼时的苏轼,只愿远离朝政中心,远离是非。

此时,苏轼又从表弟程德孺处听说,汴京城里局势尚不明朗,种种不利于他的消息纷至沓来。苏轼立刻打消了前往颖昌的念头,并在写给苏辙的信中提到:“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

此“孙家宅”,即是他最后在常州的住址,后来的“藤花旧馆”,今天的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

藤花旧馆一角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慢慢游历前往常州。他曾在真州置办有几处房屋,如今手中紧张,他计划在真州把些许产业变卖,于是在真州停留,此处离常州已然不远。在这里,他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友米芾。米芾与苏轼同为“宋四家”,他在真州办了画院,邀请苏轼同去游赏。

彼时已经进入六月,酷暑难耐,苏轼也已经66岁,在古代算是高龄,而且他从海南返回不多久,一直在路途上,生活极不安定,早已体质虚弱。六月初三,他因吃了些许生冷食物,半夜拉起了肚子,一连几天腹泻不止,这些都记录在了他给米芾的信中。

他自感命不久矣,强撑着身体,给苏辙写信,其中云:“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

自此之后,苏轼的病情时好时坏。六月十五日,苏轼终于抵达常州,多年好友钱世雄早早在码头等候,将他接入孙氏馆。此后一月,苏轼的病情开始恶化。根据苏东、苏慎两位学者判断,其主要症状或与今天肠胃、心肺等多种疾病类似。

苏轼、钱世雄、维琳雕像

除了家眷外,友人钱世雄和杭州径山寺长老维琳陪伴苏轼,度过了在常州的最后40余日。今天,我们尚能在藤花旧馆的厅堂中,看见三人的雕像。在苏轼最后留下的文章《与钱济明书》《与径山维琳》中,他留下了在人世最后的记录,病情、生死已然抛诸尘世,他在平静地回望此生。苏轼绝笔《答径山琳长老》中,他以偈语回答维琳: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长逝于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在最后的时日,苏轼将凝聚了苏门父子三人的三部手稿《论语说》《易传》《书传》交由钱世雄,请他在自己离世后帮忙出版。彼时,政局尚有变数,苏轼作品无法公开于世。但常州百姓皆知,这就是苏轼的遗稿。

不久后,一本名为《毗陵易传》的书籍在民间流传开来,作者毗陵先生,即是苏轼。而毗陵,正是常州古名。

评论 15

  • 共同好友 2023-02-24 发表于北京

    有意思

  • f大英县河边镇m2075842 2023-02-24 发表于四川

    苏轼与常州,三十年生死相依

  • 李玉泉 2023-02-24 发表于四川

    誓将归老,殆是前缘。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