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10月18日在延安启动,活动现场通过故事化叙事、互动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沉浸式演绎,生动诠释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的思想内核和时代价值,探寻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
情景演绎:再现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整场活动分为序篇、胜利之声、宝塔丰碑、壮美延安四个篇章。陕北歌手王二妮开场唱响《东方红》。演员张嘉益从油画《延安火炬》切入,与现场观众共同回顾胜利喜悦,感悟峥嵘岁月。
演员张嘉益从油画《延安火炬》切入,在启动仪式上,与现场观众共同回顾胜利喜悦,感悟峥嵘岁月。
胜利之声篇章,通过朗诵、讲述、情景演绎等方式,重温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团结抗战的动人场景。现场合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共上一堂音乐“大思政课”。
宝塔丰碑篇章,专家解读阐释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深情讲述了“为人民服务”宗旨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演员刘浩存结合从影经历呼吁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大树西迁》《群众领袖》《不忘初心》等节目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坚的初心使命。
启动仪式现场,演员刘浩存牵着小朋友们为路生梅送上鲜花。
演员刘浩存在采访中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延安,心里面挺激动的。我也是第一次听路奶奶讲她的故事。‘我就像个风筝,牵着风筝的那根线啊,永远在老百姓手里攥着’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演员靳东在采访中说:“今天再次来到延安,不仅感受到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更亲眼目睹了延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切在我脑海中汇聚成了一幅色彩绚烂的壮美画卷,那就是多彩延安。”
壮美延安篇章,延安干部群众代表报告牢记总书记嘱托、投身延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效。一曲《领航》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活动在全场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结束。
精神对话:红色根脉与时代新声共振
中国日报社“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核心成员聂子瑞在启动仪式上讲述越来越多热爱中国的外国记者走进中国、来到延安,见证新时代发展的故事。
八十多年前,埃德加·斯诺带着对中国革命的好奇奔赴延安,在这片土地上,他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光芒,于是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从斯诺笔下的“红星”,到今天照耀中国大地的“红星”,变的是时代图景,不变的是精神传承。
路生梅说:“我1968年24岁来到了这片黄土地,也亲眼看到了镌刻的红色基因所表现出来的信仰和力量,这里有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红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德中说:“‘红星’我认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我们说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应该就是革命精神。在红星照耀下,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天换地。”
80多年来,这颗闪耀着理想光芒的“红星”,穿越山海,走向世界。80多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专家学者、网络名人、革命后代与延安儿女齐聚一堂,回答着同一个命题——何为“红星”。
中国日报青年频道美国籍记者伍淡然说:“来之前我是对斯诺有一定了解的,再重新去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就是我们一定要用尊重这样一个眼光和工作作风,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和事实报道出去。”
革命后代李梅京说道:“我父亲是华侨,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辗转来到延安,他在海外募捐了大量的医疗器械,还有金银首饰以及钱财等,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后代永远纪念和传承。”
延安“新生”:从精神灯塔到幸福家园
延安,曾是中国革命的“灯塔”。如今,有人为探寻红色根脉而来,在革命故事里触摸“初心”;也有人为见证老区新貌而来,在智能科技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看见延安的“新生”。
贵州省委网信办副主任陈洁说:“这一次来参加活动对我的震动非常大,我们的初心不能变,不管走到多远,我们都要一路往前行。”
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人大主席张光红说:“这个苹果就是咱们南沟村今年新采摘的苹果,你看又大又红,成了老百姓的和平果、致富果、幸福果。老百姓其实也是在用延安精神建设着延安。”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党婕睿表示:“持续用新科技新叙事的方法,真正让延安革命旧址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从历史走进现实。”
延安中学毕业生、外交学院大一学生常瑞雪对记者说:“未来我也有责任把延安精神,传向世界更大的舞台。”
记者:李初晗、陶柯宇、高奇发、王源
编辑:廖亚平、高思雨
审核:魏诠、贾存真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