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近日,全国各地经济数据相继出炉,川渝两地均交出亮眼答卷: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达31918.2亿元,同比增长5.6%;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29.58亿元,同比增长5.0%。
值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第五个年头,川渝两省市的发展态势依旧焕发着令人振奋的活力。
成都高新区。资料图
四川:“含新量”“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据四川统计局核算,上半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63.3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1111.5亿元,同比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843.4亿元,同比增长6.0%。
“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交出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治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成都春熙路商圈。资料图
从增速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回升。上半年四川全省GDP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
从经济支撑看,经济韧性十足。四川全省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占据四川经济半壁江山,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3%。
位于成都的中欧汽车城。资料图
工业发挥着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一季度,四川工业增长创下近三年最好开局。这一态势也在二季度延续,上半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四川全省着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其中,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5%、11.0%。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
重庆:产业动能稳健积蓄,质效协同向新而行
再来看重庆,上半年,重庆的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4.82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55.75亿元,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59.01亿元,同比增长5.6%。
汽车是重庆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数据显示,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对全市的拉动力从一季度的0.5个百分点上升为1.7个百分点。
位于重庆的赛力斯超级工厂。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整车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分别较一季度加快17.6和2.1个百分点。摩托车产业快速增长,摩托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7%,拉动全市增长0.9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方面,上半年,重庆汽车、装备和能源等行业投资项目持续放量,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的29.7%,较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产业投资增长12.6%,装备产业增长24.9%,能源产业增长23.3%。
技改投资持续发力,上半年,重庆全市产业项目持续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4%,高于工业投资6.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1%,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在工业新兴产品方面,重庆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集成电路产量52.04亿片,同比增长67.3%;液晶显示屏产量2.31亿片,增长26.2%;汽车产量121.85万辆,增长0.3%,新能源汽车产量48.93万辆,增长25.0%。
重庆解放碑商圈。
专家:川渝发展态势稳健,未来产业需做好前瞻布局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指出,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四川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领跑西部地区;重庆增速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共同提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
汤继强教授进一步表示,从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川渝地区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投资等领域表现抢眼。川渝地区在服务国家安全、支撑国家发展大局、优化生产力布局、保障国家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作用。同时,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川渝地区正铆足干劲、下足功夫,发展前景十分可期。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资料图
基于上半年取得的经济发展成绩,汤继强教授认为,在全球经济下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应对外资外贸变化、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推进“西拓南进”战略、做好产业备份等方面,还需多下功夫。
“与此同时,要在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及未来产业发展上做好前瞻布局。”汤继强教授表示,可以预见,未来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成为一个较为亮眼的经济单元。
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认为,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2025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表现稳健,作为全国经济第四极的地位持续稳固。
李勇研究员认为,展望下半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此,李勇研究员建议,川渝地区应积极开辟新赛道,例如通过深化数字化渗透、推进绿色化转型及低碳改造,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探索突破。
“经济表现突出的区域,往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数字经济领域布局扎实、成效显著。”李勇认为,川渝两地,尤其是重庆,需在此类领域进一步加大布局力度。
李勇研究员还强调,当前全国各地均在发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进一步厘清思路,妥善处理点与面、稳与进、内与外的关系,尤其要更好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区域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