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广恒:“扎龙”40年的民间手艺人 | 新春走基层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2-23 14:48 112628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到石桥古镇看耍火龙、烧火龙、追火龙,是达州人对“新春心愿”浓烈的情感表达,也是“老家达县”悠远的乡愁所系。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三。五条石桥火龙承载着万千期许,将这座古镇的激情点燃,这一轮狂欢,将持续到正月十五。

石桥古镇“耍火龙”活动现场。曾业 摄

让古镇沸腾的五条火龙,都出自民间手艺人潘广恒之手。潘广恒,今年67岁,“扎龙”40年,是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潘广恒展示自己制作的石桥火龙。曾业 摄

龙年烧火龙,古镇挤满了“追火龙”的人。潘广恒没有出去,在家里守着火炉,陪家人。听着隐隐约约的锣鼓声,他的嘴角始终都是上扬的。

“祖传的手艺,一定要传下去”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小雨下得淅淅沥沥。石桥古镇的老街,大红灯笼沿街高挂,家家户户新贴的春联十分耀眼,春节氛围依然浓厚。

“龙身问题不大了,龙头,你还没过关。”老街深处,113号房门大开,在等待红卫社区前来“请龙”的间歇,潘广恒正在和女婿任明平交流“扎龙”技艺。任明平点点头,“嗯”了一声,接着对潘广恒说:“练得太少了,刀工是个弱项,尤其是划竹篾,还得练。”

潘广恒编织龙身。曾业 摄

潘广恒展示龙身骨架。曾业 摄

“扎龙”是石桥火龙制作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技术活、精细活。潘广恒告诉记者,他“扎龙”40年,先后跟着岳父易新贵、大舅哥易炳忠学习龙身和龙头制作,花了七八年时间才算真正“出师”。

“我小的时候,很多石桥人都会扎龙。快过年了,十来个人一起扎龙,一天时间就可以做好。”潘广恒说,时过境迁,随着老一辈手艺人逐渐离世,如今仍掌握着扎龙技艺的,就只剩他们一家了。

“我的师傅是我岳父,他的手艺是祖传的,祖辈也是篾匠。现在,我又是我女婿的师傅,要说扎龙的话,在我们家还真是一门祖传的手艺。所以,一定要传下去。”潘广恒告诉记者,除了女婿,他也教了其他徒弟。但是,这些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只有回家过年的时候才能学,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感觉肩上的担子不轻。

“除了兴趣,还要静得下心来”

“年轻的时候学扎龙,把师傅变成了岳父。”讲起拜师学艺的经历,潘广恒笑得特别开心。那时,为了能多看看师傅的女儿,潘广恒学扎龙充满了激情。当然,比激情更重要的,还是他对竹编的浓烈兴趣。

“我很崇拜匠人,年轻时一心想着学一门手艺,最后成了篾匠。”潘广恒称,用篾刀破竹,他是无师自通。有一次找易新贵借篾刀破竹,易新贵目睹了全过程,认为潘广恒挺有学竹编的天赋,便提出收他为徒。事实证明,潘广恒这个徒弟收对了。“后来我出门打工,从事肉制品加工的时间最长,我剃肉的‘刀功’是大家公认的好。”潘广恒自豪地说。

单独扎龙,即便是从艺40年,潘广恒也需要至少7天时间,才能将一条石桥火龙制作出来。牌灯、龙宝、龙头与龙身(含龙尾),都需要用竹篾编扎。扎龙的过程中,不少竹篾还需要用火烤,以便弯折出想要的筋骨,让火龙的成品具备立体感和艺术性。

“慢工出细活。扎龙,除了兴趣,还要静得下心来。”潘广恒以“龙头”举例说,首先要编织上颚、下颚,额部三大筋骨,接着编好龙角、龙眼、龙耳、龙舌,再编好龙齿、龙须、眼圈,最后再组装。龙眼是突出的两个圆锥体,编骨架,糊白纸,涂眼圈,贴眼仁,装进眼眶时要用“皮捻子”固定。“龙头”成型后,还要描筋骨,画云朵,涂睫毛。

已制作完成的“龙头”。曾业 摄

“二十多年前,石桥镇做龙头做得最好的,是我的大舅子易炳忠。2003年,他不幸离世了。”潘广恒告诉记者,所幸,扎龙头的精髓,他从易炳忠手里传承了下来。不仅如此,潘广恒还改良了部分工艺,例如,细铁丝、捆扎带、手电筒,都成了石桥火龙制作材料。

“人这一辈子,有几个40年?”

石桥火龙是传承巴渠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考究巴山遗韵的重要依据,更是“老家达县”的重要文化符号。在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始终不变的,是达州人对“新春心愿”浓烈的情感表达。

2月22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间隙,一位年轻人来到潘广恒家中,难掩兴奋。

“潘叔,可以帮我做一个火狮子不?这几天烧火龙,我要耍火狮子,好多年没耍了!”年轻人声音洪亮,逗得满屋子乡邻哈哈大笑。

“有一个现成的,去年做的,有人给我500块我都没给哦。你要耍的话,免费送给你。”潘广恒从里屋找出火狮子,递到年轻人怀里。对方先是塞给潘广恒100元“感谢费”,紧接着便抱着火狮子冲出门去。霎时,门外,传来一声高亢的“谢了”。

傍晚,夜幕降临,五条火龙陆续走上街头。潮水般的人流里,火狮子格外夺人眼球。狮子头下方,正是那个找过潘广恒的年轻人——他头戴龙帽,身披麻布,脚穿布鞋,赤膊上阵,任由瀑布一般的烟花打在身上。在被烟花照亮的古镇上,他笑得像个孩子。

石桥古镇“烧火龙”民俗活动。曾业 摄

“只有烧起来,才会红红火火。”潘广恒介绍,“烧火龙”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新说法,“耍火龙”才是石桥人代代流传的“正宗说法”。但,无论是“烧火龙”,还是“烧火狮子”,都寄托着石桥人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期待。

石桥火龙,是“老家达县”悠远的乡愁所系。潘广恒说,他要一辈子都做“扎龙人”。

潘广恒扎龙40年,他的徒弟、女婿任明平,今年42岁。“人这一辈子,有几个40年?”与家人闲聊中,潘广恒不经意间说出了这句话。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