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地保障的“成都速度”,当好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主引擎、排头兵

四川自然资源 2025-07-10 19:07 12605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之一,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正坚定扛起“挑大梁”重任,以四川发展之进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而成都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更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使命。经济要发展,项目是硬支撑,用地保障就是“粮草官”。一个个重点项目在成都顺利开工建设诠释着用地保障的“成都速度”。

这份“成都速度”

既是落实自然资源厅党组

“绝不能因为用地保障问题影响项目实施”

的生动实践

更是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

“审批加速度”破题、以“服务全链条”攻坚

以“监管严底线”护航

的实干担当

破题

以“四川方案+成都实践”

按下重大项目落地“加速键”

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历来是块“硬骨头”

指标协调需跨层级沟通、程序衔接

要多部门联动、材料组卷需逐项核验

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项目落地的“拦路虎”

自然资源厅率先破题

陆续出台强化要素保障系列政策文件

从指标统筹、审批提速、空间优化等维度

构建“四川方案”

既明确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应保尽保的刚性要求,又创新“省级统筹+市级活用”的弹性机制,为基层破解要素保障瓶颈与用地审批梗阻提供政策工具箱。

在省级政策框架下

2025年1月

成都市局成立

重大项目用地保障专班

紧扣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

及乡村振兴需求

打出政策活用“组合拳”

探索“政策红利换保障时效”的成都路径

■ 将成渝中线铁路等18个“能交水”项目纳入国省重点项目清单,争取国省支持计划指标2.44万亩。

■ 为128个农村村民住宅批次建设用地申请国家单列计划指标0.02万亩,为乡村振兴注入“用地活水”。

■ 推动省级对年内通过审查的报征件全额保障所需计划指标,从源头破解“等指标”难题。

截至目前➤成都2025年新获批建设用地5.73万亩,G85G76重庆(川渝界)至成都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成都段)、天府新区经眉山至乐山高速公路(成都段)、天新邛快速路(邛崃段)、新能源产业项目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均通过专班高效保障按下“加速键”、刷新“进度条”。

革新

以“放权赋能+技术支撑”

打造审批服务“新标杆”

2025年初

四川省将部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权

下放成都

赋予地方更大用地自主权

面对“接权容易、用好权难”的全新挑战

成都市敏锐认识到

审批权下放不是简单“接盘子”

而是构建省市协同的高质量审批体系

在全省打造承接用地审批权的“新标杆”

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延续前期标准化建设经验,第一时间组织修订建设用地报批、成片开发方案审查制度,编制用地保障服务手册、高频易错问题“口袋书”,用“标准化”让审批服务既有温度又有速度——既为基层提供操作指引,又通过统一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从制度层面提升审批效率。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还升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构建“智能审查+数据赋能”双轮驱动机制,优化系统智能校验模块,自动核验勘测定界成果的用地范围、地类性质等关键要素,同步筛查规划符合性、耕保措施等核心指标,自动生成问题清单并推送至区(市)县,从源头解决技术问题。

这套机制的实效在

崇州市2025年第1批次建设用地审批中

得到印证

作为全市首个通过“用地用林联动审查—指标优先保障—全流程监管”的下放审批权示范项目,该批次用地仅10个工作日便通过市级审查,比以往缩短三分之二时间。

崇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用途管制科工作人员点开系统界面,屏幕上100余项审查标准正逐条核验,

“现在报件,系统自动查地类、核规划,问题清单直接弹出来,改完就能提交。这效率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青崇航空航天产业园负责人算了笔经济账:

“我们产业园核心项目正等这块地‘落子’,这10天的‘加速度’,让全年产值能多抢出很多!”

从承接事权最初的压力传导,到逐步规范建立制度规范、实现技术赋能,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用“系统思维”将审批权下放承接的“压力”转化为服务升级的“动力”,为全省重大项目审批打造了可复制的“成都样板”。

护航

以“全链监管+底线思维”

统筹发展和保护“更精准”

作为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支撑

土地资源

既要“保发展”更要“守底线”

面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审批、轻监管”“重增量、轻存量”的潜在风险,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既织密土地管理秩序的“防护网”,更架起服务项目落地的“高速路”,为优化营商环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针对存量违法用地

量大、难整改的历史问题

2024年

成都局启动开展

“化存量、遏增量”攻坚行动

建立“日调度、月通报”机制,通过发函提醒、会议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这一举措不仅规范了土地管理秩序,更通过清理违法用地、盘活存量资源,为更多优质项目腾出了宝贵空间。

2024年➤ 成都全市纳入考核的违法占用耕地面积首次降至100亩以下,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督察执法版块排名全省第一。

为实现“管得严、服务好”的目标

成都局组织专班

赴沈阳、武汉、绵阳、遂宁等省内外城市调研学习自然资源领域执法改革经验,系统分析建立市级自然资源督察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形成《成都市自然资源督察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稿,将通过推动部、省、市贯通式督察,统筹督察任务、共享督察成果。不仅能实现监管标准的统一规范,更要让企业从项目前期就清晰了解“用地红线在哪、合规路径怎么走”,为投资决策吃下“定心丸”。

成都东部新区某产业园负责人坦言,

“现在企业来咨询用地,我们能明确告知‘哪些地能用、怎么用合规’;项目落地时,也不用担心因历史遗留问题‘卡脖子’。这种‘监管有预期、用地有保障’的环境,让企业敢投资、敢扩产。”

正如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所说:

“全链监管不是给发展‘设限’,而是为高质量发展‘护航’。我们既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又通过规范管理、盘活资源,为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更可持续的要素支撑。”

成都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将每一寸土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坐标”

从卫星遥感监测下的耕地红线守护

到智能审批系统里的秒级响应

正是通过

“审批加速度”让项目“引得进”

“服务全链条”让项目“落得快”

“监管严底线”让项目“长得稳”

面对“保资源”与“保发展”的双重考题,自然资源部近期也派出了指导组,将在四川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蹲点服务,推动上下协同、高效解决一批自然资源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下一步➤成都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用地保障的“成都速度”“成都精度”“成都温度”在多重目标中寻得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下实现最优发展,为超大城市统筹资源保护与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实践范本,用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持续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澎湃动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