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编者按:
陈颐鼎,被称为“传奇抗战将军”,但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随着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发掘,这位将军的事迹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赴南京专访陈颐鼎的百岁遗孀丁志凡,儿子陈万中,同时结合史料,首次以年谱的形式,详实记录将军传奇的一生。
陈颐鼎毕业于黄埔三期步兵科,几乎参加了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所有大的会战。
在东征时护送过周恩来,北伐时是攻打南昌的敢死队长,中原大战时救过蒋介石,在南京保卫战中打了最惨烈的一仗——光华门之战。
抗战胜利后,陈颐鼎率部登岛,收复台湾。
年谱第一部分讲述陈颐鼎将军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期间的事迹:
陈颐鼎的百岁遗孀丁志凡。
1908年3月,陈颐鼎出生在江苏宿迁。5岁上私塾。
1916年9月至1919年7月,在窑湾镇邳三区区立第一国民学高小读书。
1919年9月至1924年7月,在徐州江苏省立第十中学读书。读中学时,经一老同盟会员介绍,参加了刚创立的国民党。
1924年9月,考入上海法政大学(一说上海同济医工大学医学院)。
上海法政学院创立于1924年9月,系国民党元老徐谦奉孙中山指示创建,初名上海法政大学,首任校长徐谦。
1924年10月,陈颐鼎放弃在上海念大学的机会,投笔从戎。经校长徐谦(同盟会员,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司法部长)推荐,免试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深受伟人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导训诫,从此走上职业军人道路。
黄埔军校第三期产生了方先觉、戴安澜等诸多名将。
黄埔军校三期学员陈颐鼎。
1924年11月,陈颐鼎编入黄埔第三期第一连入伍生,连长郜子举。
1924年12月13日,孙中山先生乘轮船北上,途经黄埔军校,蒋介石、廖仲恺率全体学生列队校门码头迎接。孙中山先生检阅到陈颐鼎这批新入伍的学生队列时,曾停步询问来自四川、河北同学各一人,是怎样来的?生活习惯吗?同家人通过信吗?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而后就站在陈颐鼎列队前,对同学们说:“本党主义的实行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当中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希望你们为中国革命事业把鲜血流在一起。”
听着孙中山先生谆谆教导,陈颐鼎激动不已,热泪夺眶而出。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讨伐陈炯明第一次东征,右翼军由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和粤军第二师、第四师组成。陈颐鼎新入伍生第一连随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出发,作为警卫部队。第一次东征打了两次硬仗,一个是以教导二团为主力,2月15日攻下淡水。另一个是以教导一团为主力并得到共产党员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自卫军支援,血战两天三夜的棉湖之战。当时党军及友军所部仅约三千人,而敌林虎所部约有近两万之众。面对6倍以上的敌军,党军沉着应战,最后敌军战败,分向大埔、饶平、兴宁、五华以北逃窜。棉湖之战的胜利也是党军团队精神的充分表现,树立了以少胜多的战事典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当时,陈颐鼎所在的黄埔军校入伍生队,正在棉湖地区参加校军与陈炯明主力林虎部决战。
棉湖之战胜利结束后,陈颐鼎率领一个武装班14人,护送周恩来主任去兴宁。
陈颐鼎之子陈万中:
当时,护送武装班和周恩来总共在一起生活了五天。周恩来有马不骑,用以给同学们驮载背包,十分平易近人。在行军宿营中吃住在一起,且对父亲和同学们进行滔滔不绝的革命理论教育。
周恩来的记忆力之强是大家公认的。当1950年父亲在北京再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时,已是时隔二十多年,他还以旧时小班长称呼我父亲并说:“我们原来是一家人,你再次回到大家庭,我非常欢迎。不要心存疑虑,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你去做……”周恩来总理对父亲的教育是深刻的。
东征时期的周恩来。
1925年8月,陈颐鼎所在的学生队伍出发去江野营演习,出发前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讲话,勉励学生们沿途多做些三民主义宣传活动。队伍经燕圹、龙眼洞、花县到达源潭时,忽然听到廖仲恺党代表在广州被人暗杀,群情悲恸,立即改乘火车回到广州。陈颐鼎回到学校时廖仲恺的灵柩已停放在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了几天吊唁仪式,出殡的那一天参加送葬者约有二、三十万人。
1925年9月某天,半夜黄埔学生队紧急集合,陈颐鼎跟随学生队配合党军第二师缴了驻在石棉的粤军杨锦龙、梁士锋、张国桢、郑润琦、许济、莫雄等部队的枪,并逮捕了他们,不久就把这伙反动军官执行枪决。
与此同时,陈炯明利用东征革命军回师镇压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机会,以三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勾结粤北的川军熊克武和粤南的邓本殷,企图进攻广州。于是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
1926年1月,陈颐鼎在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留校在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团第四连任排长。团长张治中。
时隔不久,第四期入伍生举行甄别开学考试,考取的升入第四期军官团,没有考取的编入第五期入伍生第二团。考试结束后,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团番号撤销,陈颐鼎被编入第1军第1师第3团第3连当连长,师长王伯岭,团长薛岳。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较场举行隆重的北伐誓师大会。
国民革命军1军1师、2师由副军长王柏龄、参谋长蒋伯诚率领参加北伐,其余部队留驻广东。
1926年7月27日,陈颐鼎随蒋介石从广州北上。
1926年8月15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实施北伐二期计划,决定进兵方略:以第四、第七、第八各军为中央军,直趋武汉,封锁武胜关。
长沙会议后,第1军第1师为右翼军预备队。
1926年9月初,2师参与攻打武汉,1师攻打南昌。
北伐开始后,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在北伐中,黄埔师生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南昌是北洋军阀孙传芳盘踞江西的核心城市,尤其是孙传芳军控制着南浔铁路主要干线,便于机动用兵。
1926年9月中旬、下旬和10月上旬,国民革命军三次攻打南昌城失利。10月中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决定,集中兵力,破南浔铁路各要点之敌后,再取南昌城。国民革命军入赣部队分三路于11月1日发起总攻,11月7日占领牛行,孙传芳军溃败,11月8日占领了南昌城。在攻打南昌城的关键时刻,陈颐鼎所在的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组织了四支敢死队,陈颐鼎任第一支敢死队队长,三次率领敢死队攻进南昌城,在与孙传芳军巷战中陈颐鼎负伤。
关于率领敢死队攻打南昌,陈颐鼎曾向儿子陈万中详细回忆:
1926年9月中旬开始攻打南昌城,南昌久攻不下,蒋介石同偕苏联加仑顾问来到第1军第1师在丰城的驻地集合部队连长以上军官讲话。大意是当前形势急迫,只有迅速攻占南昌城才能扭转这一态势,北伐成败在此一战,只要发扬东征时期攻淡水、夺惠州的勇敢精神,就没有攻不下的城池等等。
蒋介石讲话以后,第一师立即组织四个敢死队,父亲被选为第一敢死队队长,每个队长都要自立军令状并当众宣读,每个被选敢死队同志彼此互策互励,奋勇异常,视死如归。
某天黄昏前,北伐军用炮火猛击南昌德胜门,将城墙打开一缺口,父亲带领敢死队约40余人冲入城内,但遭受敌军多方阻击,前进受阻,后退被堵,许多战友被活捉。在离父亲所在地不远处,父亲的一个司号兵和一名传令兵被敌人当场砍下了脑袋,父亲正急于无处藏身时,恰巧发现身旁有条阴沟,立即跳下,时值深夜没被敌人发现。这条阴沟正是通向城外的下水道,父亲不顾污泥没膝,费劲气力从阴沟中爬出城外归队。
时隔一天,再次组织爬城战斗,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采取大中小云梯并用,广泛爬城,四个敢死队一齐同上,四个敢死队爬进城后同敌人在洗马池大街、扁担巷等处同敌人巷战一天多,因弹药、干粮补给不上,弹尽粮绝,只有散开隐蔽。
当时,父亲敲开了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大门,这时学校早已停课,校内只有少数员工,父亲向留校教师陈剑农先生说明自己的身份,请求在学校暂时躲藏。陈剑农先生出于对革命青年的爱护,将父亲收藏在学校一间油印室小楼里。敌人来学校里四处搜逮,父亲没有被敌人发现。
当天黄昏后,父亲听到门外巷战的枪声又响起,渐渐感觉就在附近,父亲立即冲出小楼向枪声处跑去,遇到第三军第七师一位姓寸的营长把父亲收留下来。
后来跟随寸营长撤出城外,归返原属部队。
中秋节后第三天,父亲又率领敢死队爬城,父亲刚刚爬上城头,一发炮弹打来,父亲被炮弹炸飞,滚落城外昏死过去。后面在清扫战场时,发现父亲还没有断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浑身伤痕累累,由于当时战地医院条件有限,父亲左胯骨的弹片一直没法取出,留在身体里。
一直到1938年7月,在洛阳一教会医院,由德国医生为其取出,弹片折磨了父亲12年之久。
父亲伤好归队后,被调升为第1师第1团第三营营长。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1926年底,北伐军进入浙江境地,何应钦为东路军总指挥率第1、第14、第19、第26军自赣、闽分路入浙夺取杭州、上海,助攻南京。唐生智为西路军总指挥率第4、第8、第9、第11军由鄂入豫,牵制北面之敌。
陈颐鼎跟随何应钦的东路军在龙游、游埠、航埠等地区将孙传芳部孟昭月、上官云相等部击溃。
1927年2月18日,北伐军攻占杭州。
1927年3月21日,陈颐鼎所在的第1军第1师第1团在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配合下率先进入上海。驻扎在上海南市高昌庙。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天早上陈颐鼎第三营的党代表刘武林(共产党员)跟说,他要到师政治部开会,中午不要等他吃饭,自此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蒋介石发动的“清党”开始了。
1927年4月底,陈颐鼎接到本师师长薛岳印发的“告第一师官兵同志书”,“挂印封金”而去,他没有带走部队上的一分钱。师长的离开是不愿意看到国共两党由合作而分裂,师长的离开让陈颐鼎感到极大震惊。
1929年6月,陈颐鼎调升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9旅第18团担任中校副团长。
1930年5—10月,中国爆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蒋、冯、阎中原大战,在河南柳河车站蒋介石差点被敌军活捉。
中原大战爆发后,蒋冯两军对峙。蒋因后方接力不及,情况紧张,蒋介石到柳河督战,召开军事会议,以振作士气。
1930年5月31日午夜1时许,冯玉祥的部队偷袭柳河归德机场。
此次偷袭由反蒋联军第2方面军第2路军总指挥孙良诚由带队,计划烧掉归德飞机场,然后再到柳河袭击专列,活捉蒋介石。
孙良诚从卫队挑选了160名青年,其中20名背上炸药和引火的煤油,其余的分成两队,每人一把大刀一把短枪,六颗手榴弹,众人摸到飞机场见跑道上停着两架飞机,其余的锁在七八间房子里,便把房子都浇上了汽油烧着,用手榴弹把跑道上的飞机炸毁。
随后,孙良诚指挥队伍向车站的方向冲去。此时支援部队已经赶来,用机步枪射击封锁了道路,加上机场附近有铁丝网,冲了几次都过不去,孙良诚只好撤退。
当时赶来的支援解围的正是陈颐鼎。陈颐鼎接到军令后,随即率领两个营,抛弃辎重,轻装快速前进。进入阵地后的强烈阻击,打退了孙良诚的进攻。解围战事结束,陈颐鼎在柳河车站的登上专列,向蒋介石致礼。
列车上,蒋介石仔细询问了战事详情和陈颐鼎的姓名、部队番号。蒋介石非常高兴地说:很好,不愧为黄埔军人,还要继续努力!
柳河奋勇解围这一仗,让蒋介石记住了陈颐鼎。
1932年1月,陈颐鼎调任第87师(师长张治中)参谋处中校参谋,并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
1932年5月,陈颐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9旅第18团团长。
1933年10月,调任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261旅(旅长刘安祺)第521团,担任上校团长。
第71军首任军长兼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
87师和88师在淞沪抗战期间组建了精锐的第71军。
71军起源于蒋介石的警卫军。在第71军的军史上,有两支铁打不动的固定建制部队——第87师和第88师。这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配备全部德式装备。
第87师,前身为1929年成立的中央军校陆军教导队,其成员构成都是从中央军各军事教育机关和野战部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军人。经过历次扩编,教导队于1930年扩编为军校教导第1师,并参加了同年的中原大战。
第88师,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民政府警卫团,成员来自于首都警卫师。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警卫师被李宗仁下令解散,但所属第1团却坚定跟随蒋氏前往奉化,成为一支没有名义的“黑户”部队。1928年蒋介石复出后,转正成为国民政府警卫团,并于1930年扩编为国民政府警卫2师。
1937年1月,警1师和警2师分别改称第87师和第88师,并开赴上海。此后,这两个师的官兵在淞沪战场上打的很惨烈,先后在庙行、浏河、葛隆等地顽强阻击日军,并打出著名的“庙行大捷”。
此后,两师官兵又参加了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
此外,第87师和第88师各抽调一部扩编出姐妹部队——第36师。
评论 1
微软小冰 2017-11-16
张将军真乃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