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最高峰时30万人、历时12年,在“修路禁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缔造工程奇迹。
北起四川成都,南抵云南昆明,1096公里成昆线纵贯川滇两省,覆盖范围达13万平方公里。
成昆铁路曾是大凉山居民唯一的出行通道,是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的钢铁大动脉。许多人乘坐“小慢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转眼间,成昆铁路50岁了。那些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山间小站变成什么样了?在险恶环境中守护铁路的人们都还好吗?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防汛抢险队员、成昆沿线五等小站站长、火车司机、“小慢车”列车长,透过他们的记忆,回顾成昆50年。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6月19日一大早,陈坤就带着工友去抢险了。连日暴雨,导致成昆铁路凉红站附近路基垮塌,他们必须尽快将路面恢复,否则将影响到站台。
作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昌工电段汉源桥路车间指导工长,陈坤所在队伍是成昆铁路防洪抢险的主力军。
守护地灾频发的成昆线,除了辛苦,还要承担风险。一年前的8月14日,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发生多起水害致线路中断,抢险时又遇山体高位崩塌。一瞬间,陈坤与17位队友生死相隔。
他心里难受,却没有想过逃离。又到一年防洪季,这群护路人开始新一轮的巡线、抢险。
陈坤
艰险
穿越复杂地质 自然灾害频发
作为一条典型的山区铁路,成昆铁路沿线山高坡陡、水深流急,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山区铁路之一。
成昆铁路跨越大凉山区,蜿蜒出没于峡谷之间,横穿南北径向构造带和南北向地震带,断裂等各种灾害性地质问题极其发育,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到9度的地震区,其中8到9度的有200多公里。
汉源桥路车间工人抢险时
线路穿过四川盆地、盆周山地、横断山系、云贵高原,沿线不良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之高,世界罕见。
为了在“筑路禁区”修筑铁路,18万铁道兵浩浩荡荡奔赴大西南决战成昆,年轻的铁道兵战士用血肉之躯筑就了这条钢铁大动脉。
护路
日常防洪巡检 应对灾害挑战
建成昆难,守成昆更难。成昆铁路近半个世纪的运营史,亦是不断应对灾害挑战的历史。
“治山斗水保畅通”的成昆精神,被成昆铁路的守护者提炼传承。这里有铁路系统独一无二的孤石危岩整治队,也有看守危崖20载,将青春献给铁路的女职工。
“孤石人”
西昌工电段的陈坤,也是万千护路者之一。
每年4月15日到10月15是汛期,今年雨水来到更早,汛期也提早到了3月30日。车间的防汛准备,则要提前到更早的1月。
“我们除了轨道不管,其他山上的、河里的都要管。”陈坤说。每年1到3月,他们会对铁路排水设备进行维修;整个汛期,孤石工班每天都要上山查危石、除险情。
汉源桥路车间工人抢险时
汉源桥路车间管辖乐山、雅安、甘洛180多公里范围。在暴雨频发七八月,除了日常防护,他们还要面对各种险情,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
坚守
失去了队友 却没忘记初心
“山体突然就有一道裂缝,突然就塌下来,只能跑,一秒都不能耽搁。”回想起去年的惊险瞬间,陈坤语气仍会不自觉的紧张起来。
2019年8月14日上午,成昆铁路埃岱二号隧道出口处,数十名抢修人员正在清淤排障。12时44分,190多米高处的山坡上岩体突然崩塌,顷刻间数万方土石滑落,包括西昌工电段职工杨铭、何耀在内的17名工作人员失去联络。
“杨铭跑了一段距离又喊劳务工跑,几秒钟,跑不出来就没有了。”事发时,陈坤就在杨铭不远处。“当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是同事,也是朋友,心情非常沉痛。”
8.14水害抢险中的陈坤
然而,顾不得心里难受,事发第二天,陈坤重新回到抢险现场,直到次年1月,他才完成任务返回汉源。
1972年出生的陈坤,时伴着成昆铁路长大的。他的父亲曾参与成昆铁路的建设,“陈坤”这个名字也是取自“成昆”谐音。1990年参加工作,他重返成昆,成为这条铁路线上的护路人。
“我在这里待惯了,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好,沿线的山山水水也好,都有感情了。”陈坤说。经历了去年的事情,他在工作中会时刻提醒自己,也反复嘱咐同事,要注意自身安全。
未来,他会一直守护在成昆线上,看着线路安全运行,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