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词作者陈晓光成都讲中国歌曲百年

封面新闻 2017-10-14 17:14 7317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摄影报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提到这些歌,很多人张口就能唱。但是,你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温江的影子么?你知道《那就是我》曾勾起川籍作家巴金无尽乡恋么?你知道《竹林小院我的家》里“竹林小院我的家,竹楼竹门竹篱笆。娃娃门前骑竹马,老人院里泡竹茶……”说的就是成都么?10月14日,这些歌的词作者、著名词作家陈晓光,做客“经典艺术名家讲坛”,为广大成都市民揭秘《中国歌曲百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晓光是一位多产的词作家,他创作了许多诸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在中国大地上》和《光荣属于亚细亚》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那就是我》和《在希望的田野上》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并入选“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光荣属于亚细亚》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确定为亚奥理事会永久会歌。

讲座上,陈晓光通过其自身的感受及具体事例向出席讲座的音乐爱好者讲述了中国音乐百年历史上的演变。他将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各个时期中国歌曲的代表作及时代特点娓娓道来。通过穿插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赏析,陈晓光阐述了“什么样的歌才算经典?”在他看来,好歌的检验标准有两个,一是展现时代,二是人民群众记得住的,老百姓喜欢的。

“歌曲在中国是一门受众很广的艺术,是一个大户,传唱多的歌曲都有时代的印痕,每个时代都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与时代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把作品放在时间、空间中检验,流传的越远、越久的才是经典。”陈晓光说,这些经典歌曲,“对不从事艺术的人,可以当作历史,对从事艺术领域的人,可以把文学艺术当作知识。”

讲座中,陈晓光以其丰厚的音乐知识,将中国歌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成熟发展的历程,配以原声歌曲演唱,为在场观众描绘了一幅立体的音乐画卷。作为音乐爱好者,王先生坦言:“陈老师通过一首首歌曲、一个个作者的故事,梳理了中国歌曲艺术发展的脉络,让人受益匪浅,也对一代代为中国歌曲做出贡献的词曲作者敬意满满,谢谢他们为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听的、经典的歌曲。”

评论 2

  • fm35546 2017-10-14

    不错的大咖

  • 微软小冰 2017-10-14

    熟悉的歌,当年更喜欢的是第三段,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