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怀村:从打通出山路到走上致富路

新华社 2020-06-06 11:07 33839

如今的麻怀隧道。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新华社贵阳6月6日电(记者向定杰)从300米高空的无人机视角俯瞰,麻怀村有点像一条鱼的形状,在鱼头的位置,有一条隧道。

驱车通过这条长216米、宽4米、高5米的隧道,只需短短30多秒,但却凝聚着当地村民15年的艰辛努力。

麻怀村地处贵州南部麻山地区,属于罗甸县沫阳镇,山乱如麻,缺水少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一个个如“天坑”般的洼地。村民身处其中,数百年来深受其穷。

“小孩八九岁才能上学,走路来回6个小时;老人生病、孕妇难产要抬到大路边候车;果子熟了烂在岩缝里;村民建房,物资全靠肩挑背驮……”在村里的陈列馆中,记者找到了许多关于过去的描述。

为了打通出山路,从1999年冬天开始,村干部就从乡镇和县相关部门筹措物资,全村劳动力钻进漆黑的山洞里,点燃蜡烛和煤油灯,打炮眼、炸顽石、抡大锤、运石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硬是从大山的“肚子”里掏出了一个人能钻过的小洞,再到一辆摩托车能过的大洞。

201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女党员邓迎香带领村民又掀起了进山扩洞的高潮。2014年,在精准扶贫的强力推动下,麻怀人的奋斗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条正规的隧道终于建成了。

路通则百事通。有了这条出山路,整个村子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阳光照耀、蓝天白云下,池塘、步道、亭子,如今群山环绕的麻怀村一处处乡村旅游设施已初见雏形。

麻怀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凌介绍,通过引企业到村、引技能到户、带增收到人,他们还发展起了中药材、食用菌及鹌鹑等种养殖业。

村里的食用菌基地有50个大棚。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新鲜的黑皮鸡枞菌,然后去皮、包装。村民梅小琴前些年在福建打工,今年选择留在家门口就业,每天能拿到一百元工资。

一名妇女在麻怀村食用菌基地务工。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前来帮扶的贵阳农投集团工作人员伍洁介绍,当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食用菌,今年基地预计产量在9万斤左右,按每斤20到30元计算,产值在200万元左右。

据了解,去年,麻怀村已经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0年的800多元增加到了一万多元。王凌说,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精神将激励着大家继续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