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千竿玉,浮风万幅屏。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曾在诗中表达了对竹编艺术的赞誉。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盛产竹子,竹编在这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技艺,他们将竹编编成农具、家具,自给自足的同时,偶尔也用以零售补贴家用。靠着这门手艺活,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崇州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塑料、不锈钢等工业化替代品大规模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竹编日用品市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竹编技艺,遭遇了挑战。
近年来,竹编匠人与时俱进,将传统的竹编结构变成符合现代化审美的工艺品,不仅能编织出耳坠、发簪、手提包等古朴风韵的饰品,还能依据客户需求,定制个色各异的工艺品。
80后女匠人为竹编注入活力
编制不可复制的工艺品 提升竹编的附加值
身着一身古朴的旗袍裙,戴着一对竹编工艺编制的精致耳环,80后竹编技艺人丁春梅浑身散发着朝气。作为“丁知竹竹编创意馆”的主人,她对竹编工艺的市场很有见地,“要把以前别人看不起的竹编,变成不可复制的工艺品,这就是创新。”
2008年,丁春梅曾外出打工一段时间,这是当村里年轻人相似的出路,“因为竹编这门手艺活学起来太枯燥了。”可没过多久,丁春梅又回到了家乡,记忆中,正是父亲亲手编织的竹铃铛维持着整个家的生计,“那是割舍不掉的。”
丁春梅的爸爸丁志云就是一名竹编匠人,手艺精湛的他还曾在2007年获评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丁春梅的回归,无疑为竹编技艺注入了活力。
“以前我们编织的大多是农具,不过现在主要是文化创意类的作品。”耳坠、手提包、时钟、家具、大型摆件……走进“丁知竹”竹编特色文化体验馆,各种竹编作品随处可见,一根根篾条经过竹编匠人的巧手编织,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工艺品,“以前我们就是编花篮、做果盘,现在我们要做时尚。”
可这时尚灵感从哪来?丁春梅常常这样形容自己,“是农村里的城市人也是城市里的农村人”,她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明人,要把竹编工艺品做出时尚感就要站在城市的角度,把最有价值、最用心的设计加入竹编技艺中,金属、布料等不同材质的元素都能成为新型竹编工艺的点缀。
正是靠着年轻人对时尚的敏锐嗅觉,“丁知竹”的竹编作品开始产生质的飞跃,“你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但它是我的专利和创意,靠着附加值能卖到两三百。”丁春梅指着耳朵上的竹编耳环说道。
“互联网+竹编”
女大学生回乡创业 网上卖竹编
道明镇一条清秀古朴的街道上,坐落着竹编工艺生产的成都市级生产型示范基地,这也是90后竹编匠人杨隆梅的家。两百平米的院子里,堆满了来自广东某五星级酒店定制的灯笼,杨隆梅一边指示着灯笼的堆叠和摆放,一边在线处理竹编订单。
杨隆梅出生在竹编世家,从小对竹编耳濡目染。201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杨家编织竹编的院子,也让原本计划从事空姐行业的杨隆梅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镇上,静下心来从事竹编生产的事业。
一番重建后,杨隆梅的家重焕生机。前面是商店,后面是工厂,街道对面还有加工店和展示窗口,从这一体化的空间中远超普通家庭作坊的规模已可见一斑。杨隆梅的家庭作坊目有11位固定匠人,他们是竹编工艺的主力。此外还与当地三十几位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农户农忙时节忙农活家务,闲时偶尔做做零工,补贴家用。
为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早已习惯网购的杨隆梅一回乡也为竹编工艺植入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在淘宝和微信开起了竹编工艺的网店。“我们主要针对省外客户进行私人订制。”通过电商,杨隆梅将竹编工艺远销广东、云南、陕西等地,年销售额超过三百万,也让“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这张名片焕发出新的魅力。
“学院+基地” “非遗+旅游”
创新模式丰富竹编内涵
除了技艺传承,如何丰富“道明竹编”内涵同样成为崇州的挑战。近年来,崇州不断发力,围绕品牌建设为导向,积极与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以“道明竹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启动了中央美术学院祟州实践基地建设,“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和杨隆梅的家庭作坊都是点位之一。
“每年寒暑假,都会有二三十位央美的学生过来调研。”丁春梅告诉记者,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让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天马行空的理念以最生态的形式呈现,“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而能接触到高校学生新鲜和创新思维的手工匠人,也能足不出户就感受到现代化的理念和设计感。
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也注定迸发出惊艳的火花,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不仅使“道明竹编”焕发出新的魅力,也探索出了一条“学院+基地”的非遗产品提升和非遗保护新模式。
除了与高校的合作,近年来,道明镇把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搬进了课堂,在崇州市的3所学校开设了竹编兴趣班,丁春梅和杨隆梅每周都会去学校授课。
依托“道明竹编”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崇州在创新推动“非遗+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抓住机遇将道明镇成功申报为成都市第一批非遗特色小镇。随着“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品牌的不断提升,崇州积极把非遗体验融入乡村旅游,也充分发挥“丁知竹竹编创意馆”、“继军竹制品厂”、“何全友竹编工作室”、“竹艺苑”等竹编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一系列竹编体验、民俗展演、美食休闲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 王洪斌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