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刘秋凤 周彬 摄影报道
“看,那里有鱼!”对于曾经的渔民谢天华来说,鱼应该是最常见的生物,但他还是惊喜于眼前的画面,拿出手机,拍下一张“鱼翔浅底”的照片。
5月的宜宾三江口,惠风和畅、天朗气清。金沙江、岷江一路奔腾而来、汇聚于此,长江自此始称“长江”。沿着三江口往金沙江航行20分钟,只见江边停靠着一艘趸船,谢天华就是这艘趸船的“主人”。
作为宜宾叙州区渔政巡护队队员,他的主要工作是守护趸船和执法艇。休息时间,谢天华最喜欢做的就是走到船头,眺望长江。辽阔的江面船只了了,远处的水天一色,近处的水声潺潺,让13岁起就以船为家的他觉得安心又自由。
担任渔政巡护队员近两年,他发现以前“站在趸船上看不到鱼”,如今“鱼儿泛起跑”。定格于手机中越来越多的图片和视频,都在讲述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他知道,他和他的队友们做的事情并不简单:在长江上游,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谢天华
两次坚定的选择
谢天华58岁的生命历程里,经历过的两次人生大变化都与长江有关。
四川宜宾叙州区与云南昭通水富市交界处、金沙江下游河段,向家坝水电站如今是装机规模排名中国第五、世界第十一位的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经突破3000亿千瓦时。
时间倒退回2012年10月10日,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工程,向家坝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蓄水后,宜宾屏山县将会因水位上升被淹没,老县城的数万居民需整体搬迁。原本居住在屏山县锦屏镇回龙村的谢天华一家,从那时便起迁至屏山县新县城,安家落户、直至今天。
年轻时的谢天华
谢天华的第二次人生大变化,就是退捕上岸。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四川宜宾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1186名渔民退捕上岸,谢天华就是其中一员。
两次人生抉择,谢天华都未曾迟疑:“作为靠着长江生活的渔民,国家政策,我们肯定要支持。”
谢天华守护趸船
“打鱼人”变“护江人”
并不是所有的退捕渔民,都如谢天华这般坚定。今年51岁的罗仁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金星村共有18户渔民,几乎都是世代打渔,“我们都没想过有一天不能打渔。”这也是彼时大多数退捕渔民面临的困境:由于上岸之后需要再次找出路、谋生计,他们大多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为了帮助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宜宾相关部门通过发放补贴、购买社保,并提供各类安置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谢天华告诉记者,退捕上岸后,他共获得补偿15.2万,相关部门还为他购买了15年的社保。
宜宾禁捕工作开展后,全面推广建立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队,共成立巡护队12支,并鼓励引导退捕渔民加入。来自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巡护队共吸纳185名队员,其中包括75名退捕渔民。
2021年,经过考核后谢天华成为宜宾叙州区渔政巡护队队员,这份工作让他回到了熟悉的生活状态。因为要守护趸船,他的吃住还在船上,推窗就能看见长江;有时开着执法艇沿江执法,他也享受在江面飞驰的快感。
还有一些渔民在“十年禁捕”之前主动上了岸。宜宾市江安县,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支专注于鲟鱼保护的专职协助巡护队伍。2018年,巡护队成立之初肖玉南就加入其中,在这之前,他主动退捕上了岸。
上岸之后,“打鱼人”变成“护江人”,曾经靠着长江过生活的人如今开始守护长江。
肖玉南
还在船上
从州坝村出发到高铁桥约有30公里的路程,沿途的江岸,便是罗仁富和搭档李明每天巡逻的路线。李明与罗仁富同龄,也是一名退捕渔民。两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江边巡逻,发现偷捕、偷钓等行为及时向渔政部门报告。
非法捕捞逃不过这对搭档的眼睛。作为曾经的渔民,两人对捕鱼的手法、时间、水域都非常熟悉,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去年4月,罗仁富和李明在巡逻中发现了一起偷钓事件,“那天已经深夜12点过了,10个看起来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江边钓鱼,我们看到就把钓竿没收了。”罗仁富回忆,来巡护队三年多时间,他在巡逻中发现来几起偷捕鱼、偷钓事件,每次都确保严格执法,“我们晓得有一份责任在。”
也有一些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有时家中亲戚会向他央求:“他们晓得我是巡护队的,就问我可以下去钓鱼不。”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罗仁富有些无奈,亲戚不理解他的做法,还会因此吵架。好在,在他的坚持下,这样的请求再也没有过了。
罗仁富巡逻中
成为一名巡护队员并不是退捕渔民上岸后唯一的选择。罗仁富告诉记者,同村的退捕渔民有的会选择进厂打工或是做点小生意,他也想过做点别的,但还是更喜欢与长江作伴。
上岸不离水,这几乎是所有选择加入巡护队的退捕渔民心中的答案。在谢天华看来,打渔是一门“靠天吃饭”的行当,虽说收入还不错,但终有一天需要上岸。如今,他上了岸,依旧生活在最熟悉的船上。
豆瓣酱下锅,“呲溜”一声,香味瞬间飘满了趸船。晚饭时间,谢天华炒了个莲白回锅肉犒劳自己。待饭菜起锅,他索性来到了船头,一边看着江景一边吃晚饭——这是谢天华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
工作日,谢天华坚持早上5点半起床,这样,在9点上班之前,他多出了些自己的时间,用来锻炼身体和做早饭。下班之后,他会先到江水里游个几圈,再上岸炒两个小菜,有时逗逗养在船上的小猫“圆圆”,或是到船头吹吹风。遇上周末,他还会邀请爱人带着孙子到船上来玩,“从家坐公交过来,1个小时就到了。”
对谢天华来说,他的生活还在船上。
谢天华还在船上
熟悉的长江回来了
没有人比打了40多年渔的谢天华更能明白“长江十年禁捕”的意义了。
1980年,13岁的谢天华和父亲搭档,到渔业公社打渔,从而走上了职业渔民的道路。社办企业取消后,谢天华和父亲单干,仍旧靠着捕鱼为生。“我们两爷子很吃苦,一年打渔几乎不休息,家里的生活就从那时候慢慢好起来了。”谢天华回忆,在父子俩的操持下,一家人收入还算可观,家里的生活也算衣食无忧。
四十余年以船为家的日子里,谢天华的渔船越换越大、从人工船升级成机动船,打渔的同伴也从父亲变成了妻子。靠着勤劳的双手,谢天华和爱人养活了一家七口人,“还能有点结余。”
谢天华始终记得,上船打渔的第一年,一次父亲回家处理事情,留他一人在船上。懵懵懂懂地,他见渔网有动静,便起身收网,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鱼带上船。那时,他才猛然发现打到的是一只中华鲟,“有几百斤重。”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不少见,“打到是很平常的事。”谢天华说。
但这样的“平常”,在后来的打渔生涯中成为越来越难得的场景。前几年,他明显感觉鱼的个头越来越小、种类也越来越少。
宜宾三江口
转眼,长江十年禁渔已走过三年多,谢天华上岗渔政巡护队员也快两年光景。近一年多时间里,谢天华明显感觉到江水越来越清,翻腾在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了,还出现过长鳍吻鮈珍稀鱼类的身影。“看到的时候还是多开心的,这说明我们的保护有成效。”谢天华说。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城市,中国水资源保护核心区之一,宜宾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白鲟、长江鲟、胭脂鱼、大鲵和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66种,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同样回归的,还有曾经的濒危灭绝物种。江安县境内,肖玉南和队友巡护时在长江沿岸滩涂发现了极度濒危灭绝物种疏花水柏枝,“分布有3万余株,这是截止到目前中国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疏花水柏枝种群。”肖玉南透露,通过日常对疏花水柏枝的巡护和检测,巡回队发现它在江安的种群越来越多,如今已增至7万多株。
去年冬季,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再度赴约宜宾,或展翅翱翔,或歇脚休憩。鸥鸟翔集、鱼跃江面,谢天华觉得,长江在一点点地变回他熟悉的模样。
“十年禁渔结束后,如果可以,你还会打渔吗?”
“不会了。那是我们一点点保护起来的样子,不忍心破坏它。”谢天华坚定地说。
评论 3
ShawnEz 2023-06-08 发表于四川
哈哈不错
吃嘛嘛香 2023-06-07 发表于四川
他真的很幸福
北海之滨 2023-06-07 发表于四川
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