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个袁隆平担任名誉首席科学家的科研机构 要把袁老的高产水稻遗志继承下去

川观新闻 2021-05-22 18:51 45533

川观新闻记者 文/王成栋  图/吴枫

成都郫都区德源镇,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的“袁隆平水稻科技园区”内,已经返青的水稻迎风摇摆。水稻田的尽头,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人头攒动,工作人员忙着布置吊唁的灵堂。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5月22日仙逝的袁老。不过,在科技园区的技术员眼中,完成袁老的遗愿,更是对他最好的悼念。

那么,对这个全国唯一以袁隆平命名的水稻科技园区,袁老究竟又怎样的期许呢?5月22日下午,川观新闻记者赶赴园区采访。

接力完成遗愿:

接续攀上18吨/公顷亩产大关,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

“袁老的遗愿有两个,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说到一半,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哽咽了。她说,袁老是一个为了杂交水稻付出一切的人。

禾下乘凉的愿望,自2005年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做的事情。2012年,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选育了四川首个两系杂交稻。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更早之前的2011年,这里又创造了亩产950公斤的记录。2020年,又启动了第三代杂交稻超高产攻关工作 ,力争每公顷产量18吨。去年,这项公关示范已在凉山州德昌县正式开始。

第二个遗愿,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刘金涛介绍,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已经向东南亚等地输出杂交水稻技术。

“我们一定会继续攻关,把亩产搞上去,把技术推广出去。”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相关负责人记得,袁老有个特别交代:千万不要为了追求产量而牺牲质量。前述负责人说,加下来这也将是成都分中心的重点工作。

追忆袁老点滴:

务实、没有架子,但对于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很计较

科技管内,不时有市民前来吊唁、缅怀袁老。这也让受访的科技人员满脸悲伤。

“他是个很务实的人。”提起袁老,刘金涛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她记得,2019年夏天,她和同事去长沙汇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筹备事宜,袁老总是“斤斤计较”。

比如,提到水稻的亩产量问题,袁老总是把计算器按的啪啪作响,一点一点的算着。比如,提到科技馆的布置,袁老总是琢磨每一张照片的摆放。

“不要突出我。”这是袁老当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工作人员劝他:以您命名的科技馆,总要有您的元素在啊。袁老这才作罢。

还有人记得,袁老前后三次来到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的点滴。

“下了飞机就直奔田里,戴着草帽,步履矫健。乐呵呵的,一点架子都没有。”有年轻的技术人员记得,袁老对人对自己的生活都很随意。但对工作却极其严谨。

比如,袁老下田的时候,话虽然不多。但是问的问题总是很关键,“涉及到产量和质量的事情,他一个小数点都要计较。”

“爱计较”的袁老已经走了,但迎风摇摆的秧苗,还在茁壮成长。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