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在天府书展举办期间,各种出版交流活动也陆续展开。10月18日,2025天府文学周——“中国文学走出去”版权交流大会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冯士新、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等出版界专家,以及作家、翻译家、版权代理机构代表,围绕“协同赋能,以版权为桥,让文学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展开深度对话。
![]()
交流大会现场
凝聚共识:构建文学出海系统工程
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已成为出版界与文化界的共同使命。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指出,中国文学出海需依托三大支柱:高质量的原创作品、畅通高效的版权贸易渠道,以及中外同行持之以恒的协作努力。他强调,输出具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不仅是行业责任,更是文化担当。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提出,要实现中国文学的有效传播,需完成“三个结合”:内容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版权运营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本土文化表达与全球视野相统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冯士新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已进入“体系化推进”阶段,当务之急是从追求出海数量转向提升传播质量与文化认同深度。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则强调,中国文学传播本质上是文明互鉴的过程,应充分整合翻译家与汉学家资源,借助智能化工具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
与会嘉宾合影
从共识到实践:版权合作落地生花
活动现场,两项重要的版权合作顺利完成签约: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翻译家米拉、李莎分别签署了作家路内新作《山水》的多语种翻译意向合同;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北京某公司就《万桥赋》西班牙文版权输出达成合作协议。这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正从理念加速转化为实践成果。在主旨发言环节,创作、翻译、运营三个关键环节的代表分享了宝贵经验。埃及汉学家米拉·艾哈迈德将翻译比作“人与人之间伸出的手”,期待通过译介打破文化隔阂,让阿拉伯地区读者看见真实而立体的中国。意大利汉学家李莎结合自身深耕中国文学译介的经历,强调翻译作为文化交流核心纽带的重要性。
![]()
签约仪式现场
作家谭楷回顾了中国科幻从零星创作到蓬勃发展的历程,期待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路内、白茶、赖继、宋潇凌等作家一致认为,精心打磨作品是出海成功的基石,唯有在内容品质、情感表达与文化呈现上精益求精,才能让中国文学真正走进海外读者内心。版权代理机构代表周长遐、陈旭则从实务角度分享了版权推广的经验与思考。
![]()
签约仪式现场
本次大会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交流,进一步凝聚了“以版权协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行业共识,成功搭建起创作、翻译、发行多方联动的合作平台,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持续发声、深化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办方供图)
评论 8
风的孩子 2025-10-20 发表于四川
哦
别用你的长相给我出难题2224408 2025-10-20
期待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fm20220601 2025-10-20 发表于四川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