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2024年11月28日,-5℃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寒风如刀刮过脸颊。我裹紧厚重的防寒服,与数百名各界群众一同伫立,静静等候着43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归来。
![]()
封面新闻记者戴云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当空军运-20专机在两架歼-20战斗机的伴飞护航下缓缓降落,“过水门”的最高礼仪为英烈洗去征尘,人群瞬间肃穆了。我举着相机的手早已冻得僵硬,却不敢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礼兵肃穆的神情、覆盖国旗的棺椁、护送的车队,这些画面通过镜头传递给千万观众。当看到微博话题#沈阳升起曾随神舟飞天的五星红旗#话题以792.4万阅读冲上热搜,我忽然懂得,记者的“现场”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时钟再拨回两天前的晚上八点,我从北京赶至沈阳93岁志愿军老兵李维波的家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老人身着军装、胸佩勋章,再次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声音已经沙哑,但战歌依然嘹亮。专访中,他回忆起70多年前的战场岁月,欢笑与眼泪交织,谈起11年来坚持迎回981位战友回家的守候,语气坚定:“我不是英雄,有生之年,都要接战友回家。”我想,那些被我们记录的名字、故事、眼泪,终将成为更多人记忆里的光。
![]()
-5℃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集体采访中,我捕捉到两个动人瞬间:四次迎接烈士遗骸的遗属那句“祖国强大了,英烈才能回家”,道出无数人的祖国荣誉感;演员王雷谈及曾参加抗美援朝的爷爷不禁泪洒现场,也让红色基因的传播更具感染力。在机场的坚守中,刺骨的寒冷被心中的炽热抵消,因为我深知,此刻的记录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记者节的脚步近了,我想起前辈说的话:“记者的价值是在现场。”而我们的现场,是历史的现场,是情感的现场,是让英雄不再“无名”的现场。我们在现场,不是为了见证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通过我们的笔、镜头和心跳,继续活下去。
![]()
评论 2
是不是皮痒了 2025-11-08 发表于辽宁
感谢你们传达的故事
封面二虎 2025-11-08 发表于四川
去现场,做原创,就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