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北京卢沟桥畔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矗立,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纪念馆正门两侧,“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16个大字庄重醒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7月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并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据介绍,本次主题展览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呈现。通过600多件馆藏和新挖掘的照片、档案、文物等,着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直接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本次展览多件文物、档案首次亮相。如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1936年8月11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部警务司关于赵一曼的报告;关东军残忍杀害杨靖宇后在他的头颅前的合影;《论持久战》日文版等。
毛泽东、周恩来为联合抗日给张学良的亲笔信。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使用过的重机枪。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注重讲好抗战故事,深挖细节,以物证史,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以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实物展品和场景展示相结合,突出互动性,增强参与感,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国画《八女投江》。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赵一曼牺牲前留下绝笔信
诉说对儿子的不舍与牵挂
展览中呈现了许多真实的抗战期间的历史档案,其中一份就是1936年8月11日《伪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报告》,记录了在敌人档案中赵一曼烈士的相关情况。“她一生所希望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毁灭满洲国的事情……”这份报告原本是想从赵一曼逃走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对思想犯人的管理”。但报告所述之事实,却真实记录了赵一曼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
该档案记录了赵一曼在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掩护抗联主力突围时负伤被捕。日军为获取情报,对其施以酷刑,包括电刑、老虎凳、灌辣椒水等,致其多次昏厥,但始终未能动摇她的意志。因伤势恶化,日军将其转送至哈尔滨市立医院治疗。住院期间,赵一曼通过讲述日军暴行、抗日理念和东北革命军可歌可泣的活动情形,感化了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护士韩勇义。
在档案下方还展示了她写给儿子饱含深情的绝笔信。为了抗日民族大业,赵一曼与一岁多的儿子一别两地,直到牺牲前也没能再见上一面。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念的是唯一的儿子。
赵一曼“敌人档案”以及“绝笔信”。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在信中,赵一曼写下:“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壮烈牺牲于日军的屠刀下,年仅31岁。
第一个血洒卢沟的地下党员
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展出
88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此次首次展出的包括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这位在“七七事变”中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至今很少有人知道。
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沈忠明在‘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8日早上与日军进行肉搏作战,壮烈牺牲,年仅27岁。他是地下党员,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牺牲的第一批共产党员,目前还没有发现他的照片。”馆长罗存康说。
沈忠明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1933年投奔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6年经同乡周树一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后,周树一为其证明,写有《共产党员沈忠明打响抗日第一枪》一文,揭开了沈忠明的英雄事迹,而后沈忠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文物展品中,可以看到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使用过的腰卡,重温五名战士的英勇事迹。1941年,日军围攻易县狼牙山地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5人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将日军诱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激战终日,造成敌人重大伤亡。在子弹耗尽的情况下,5名战士誓死不屈,毅然砸毁武器,跳下悬崖。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使用过的腰卡。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因被挂于树上才得以脱险。《晋察冀日报》率先报道了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两天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五人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左权写给家人最后一封信
“纸短情长”展现报国之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展览还展出了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左权写给家人最后的书信。70多年过去,家书的纸张已变成淡黄色,然而字里行间的深情依然震撼人心。
左权家书。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
1942年5月,日军经过精心策划,对八路军总部进行大扫荡。当时左权的妻子刘志兰在党校学习,两岁的女儿左太北在延安保育院。听说日军可能要轰炸延安,焦急的刘志兰给左权发来电报问:“如果时局有变,我怎么处置太北?”
5月22日,日军离八路军总部只有十几公里了,危急时刻,得知有人要去延安,左权决定给妻子刘志兰写一封信,回答她的问题。这是左权殉国前三天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封信在左权牺牲噩耗传回延安后,才送达刘志兰手中。
左权牺牲后,彭德怀写下《左权同志碑志》:“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隆冢丰碑,永昭坚贞不拔之毅魄。”
“左权家书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反映敌后抗战历史的珍贵史料,这是战争亲历者的记录,是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档案。”罗存康表示,左权家书同时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最为美好的夫妻爱情、父女亲情和爱国之情,凝聚在一封封家书中,感人至深的话语给人鼓舞力量。
据悉,纪念馆实行免费免预约参观,观众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安检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重要抗战纪念日照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6:30,按规定时间提供定时讲解,16:00停止入馆。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