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在雪域高原上,一场农业革命正在发生。新的技术,攻克了牦牛冬季掉膘的难题,新的品种,实现了马铃薯产量几何级增长,这些都是西藏和四川两地多年来合作、交流的结果。创新不仅改变了高原传统农牧业的生产模式,更让“高原之舟”承载起牧民增收的新希望,使“土地里长出的黄金”,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近日,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封面新闻采访了多位支援、建设西藏的四川农业专家,讲述了他们如何用科技重塑世界屋脊的农牧业图景。
牦牛
1
带去新技术 让牦牛“肉”更多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导畜种,与高寒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的肉、奶和毛等是牧民生存的重要依靠,还能作为运输工具,被誉为“高原之舟”“全能家畜”。
“牦牛养殖一般都是放牧的形式,属于传统畜牧业,也属于靠天养畜,冬季长而且草料不足,牦牛就面临‘温饱问题’而导致‘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如何越冬是提升牦牛产业的关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王之盛教授介绍道,“牦牛放牧一般分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夏季牧场是高山远牧场,牧草相对充足,营养价值高,牦牛正是“长肉”的时候,可一到冬季牧场,草料少了,天又冷,牦牛不光掉膘,严重时还会死亡。而且每年冬季前集中出栏,产品同质化,综合养殖效益低。”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团队在西藏从事牦牛放牧补饲等科技工作10多年了。从2023年开始,在西藏拉萨林周县推广一种新模式,叫‘半农半牧牦牛舍饲差异化养肥错峰出栏’。” 王之盛教授解释说,“简单说,就是冬天把牦牛赶进这些棚舍里养。我们科研人员配好了科学的饲草料,保证牦牛在冬天也能吃饱吃好。这样不仅解决了它们掉膘的问题,还能让肉长得更好。”
他进一步说明:“以前冬天缺草,牦牛夏天长点肉,冬天又掉膘,长得特别慢,通常要养7到9年才能出栏。用了这个新法子后,效果很明显:冬天在棚舍里,牦牛平均每天能长0.59公斤;算上全年,平均每天也能长0.3公斤,比以前快了差不多一倍!这就解决了高原牦牛冬天饲料转化效率低、掉膘失重的大问题,而且在2024年首次生产出牦牛雪花肉。现在一般养3到5年就能达到出栏标准,大大缩短了出栏时间,减少草场超载,有助于牦牛养殖模式多元化,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牦牛
2
引入新品种 让马铃薯产量翻倍
马铃薯作为我国主粮之一,适应性较强,生长周期短,增产潜力大,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大多数农作物都不太适合在西藏这种高原地区种植,但马铃薯喜冷凉强光照的气候,比较适合种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王西瑶教授介绍,近年来,学校薯类作物团队与多家产学研单位合作,为西藏多地提供马铃薯科技服务,先后在山南市、拉萨市、波密县、曲松县等地引入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示范种植。“西藏种植的马铃薯面积比较小,新品种引进不足,农牧民传统种植技术比较简单。对科技帮扶的需求很急迫。”王西瑶介绍,马铃薯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块茎繁殖,一个品种种了很多年,就可能积累病毒,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这就需要从技术上去进行“消毒”,处理后可恢复产量和品质。
此外,引入产量高、适应性好的品种,就能实现增收增产。王西瑶说,近年四川农业大学将新品种、新技术引入到西藏,已初步取得增产成效。
她还说,在带去新技术、新品种前,当地一般土豆平均产量为每亩1500斤,现在有的地方产量能翻番,个别地方高产翻番2倍以上。“土豆增产潜力非常大,为当地种植户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收入。”
牦牛
3
共建实验室 培养农业人才
近年来,四川和西藏两地不断强化协同合作,共同在特色畜禽、高原果蔬、青稞、马铃薯、食品加工、高原牧草等领域开展合作。
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现称“西藏农牧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川藏高寒地区现代农牧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负责人介绍,实验室聚焦高原植物保护、畜牧兽医、资源环境、食品加工、中药材、林果蔬菜、高原生态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集成和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建设高寒地区农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高地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协议签订以来,两校共计有40 余名科研人员开展了10余项科技合作。在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涉及:牦牛、藏鸡、藏猪等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高原家畜营养与健康养殖,青稞良种繁育与加工,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筛选与种植,牧草新品种选育与种植技术推广,中药材种植等。联合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工作,支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双向交流研学,共建西藏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等,为西藏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1
10楼打冰 2025-08-17 发表于四川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