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圆瞪的狮子,含情脉脉的侍女,自在逍遥的老人,活灵活现的黑猫……《石湾是个美陶湾》在成都博物馆开展半个月,每天都有观众用石湾公仔的九宫格刷屏朋友圈。
一提起中国陶瓷,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景德镇”“德化窑”,其实在岭南地区,佛山石湾自古被称作“南国陶都”,有“石湾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国”的美誉。石湾的陶塑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岭南乡土气息,艺术风格独特,人物和动物以生动传神、皮肤毛发酷似原色著称。各个陶瓷匠师又风格迥异,使得石湾窑的陶塑,既有浑然一体的风格,又有千姿百态的造型。
石湾公仔为何如此传神?8月13日上午,来自广东佛山的陶艺大师钟汝荣做客成博,讲述石湾陶艺的技巧和神韵,并现场展示石湾陶塑人物制作过程。
原地取材 烧制皮肤本色
早在唐代,石湾窑就已存在,烧制些生活器皿。出土于明代的石湾窑观音,全部烧白釉,而且从透明的釉色分析,使用的材料是当地的泥巴,釉质浑厚。到了明清时期,石湾窑公仔烧制技术就比较成熟了,在烧柴的民窑里,能加热到1300多度的高温,让陶瓷公仔栩栩如生。
钟汝荣展示了仕女戏虎的文物照片,老虎的脸色十分接近动物的原始肤色。这得益于石湾本土的烧陶材料,直接烧制出这种颜色。在石湾地区挖地三尺,差不多就能找到含铁量比较高的红泥。再将红泥、白泥河钢砂按比例调和,研磨得很细,就能根据需要,烧制出更接近动物、人物的原始肤色。
一提起石湾公仔,外界对其的评价首先是传神,其次是衣纹精彩。钟汝荣笑言,这是因为石湾窑公仔的衣纹,很多来自粤剧人物,他们穿的戏服,他们表演时衣纹的动态美,都在陶瓷作品赏有所体现。这在技法上叫做“贴塑”,是石湾公仔的四大技法之一,工匠先用泥巴做一个基本形状,然后贴上衣纹,使其栩栩如生。
“颜艺”传神 精彩源于生活
钟汝荣生于广东石湾,是中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自幼便对陶艺情有独钟,其创作在沿袭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具当代风格,为这门古老的非遗项目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钟汝荣笑言“创新才能进步”,比如他和妻子2006年合作的作品《山鬼》,就吸取了现代动漫艺术的特点。一个体态袅娜、神情慵懒的泥塑“山鬼”,乍一看,还以为是高配置升级版的动漫手办呢。
讲座过程中,出现在大屏幕上的陶塑,不时以异常生动的“颜艺”引得观众会心一笑。例如作品《讨价还价》,一个精干黝黑的卖菜老农双眉紧蹙,表情夸张,一副被人占了便宜的愤懑模样,他伸出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八”字,大概是在与买菜人争论菜价。
为何这些陶塑作品都如此传神?钟汝荣透露,这些的精彩的表情,都源自他对生活的观察,比如坐在楼下躺椅上的大爷,街上嬉戏的小童,都能成为他的创作对象。他更调侃自己是个爱凑热闹的人,爱往人堆里凑,“有一次在北京,看到两个大婶发生口角,吵得很精彩,神态、肢体语言十分符合创作要求,可惜我听不懂他们的方言。”
推陈出新 自创陶塑工具
最近在成博举办的“石湾是个美陶湾”主题展上,一共展出了109件(组)陶塑作品,将石湾窑的千年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讲座过程中,钟汝荣江石湾陶塑比做“立体的中国画”,因为中国画原本是平面图,而石湾工匠在阅遍国画精髓之后,用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立体的人物、动物,用陶塑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文。
讲座结束之前,钟汝荣用自己带来的泥胎现场捏制“李白醉酒”,他一边动手操作,一边介绍石湾陶塑的工艺流程,包括选材、配方、设计、雕塑、翻模等多个步骤,以及捏塑、捺塑、贴塑、刀塑等多种技法。就连石湾陶塑的工具豆非常特别,最典型的“批”就是石湾独创,如今已经在文具店推广。钟汝荣透露,工匠入行创作之前,首先要跟着师傅学坐工具,每一种工具的材料、造型都有讲究,甚至每一个工匠的工具都有所区别。
他根据陶泥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比如当天的泥巴比较脆和散,他就选用捻塑,随手几下,一个放浪形骸的诗人李白,就在他的手中有了雏形。“有些泥塑的神情十分生动,别看我捏起来随意,这很考验功力。我太太擅长微塑,可以精确到零点几毫米。我比较擅长大一点的作品,那些用不同的坯土来表现极小色差的作品,就只有我能做到,这是我的独门绝活儿。”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房井思 摄影报道
评论 3
白思思 2017-08-14
又是石湾公仔
说走就走 2017-08-14
石湾公仔
微软小冰 2017-08-13
此乃陶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