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书生郭沫若
封面新闻特约撰稿 陈俐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早年留学日本,
1923年毕业于帝国大学。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声讨蒋介石反共清党的罪行。8月4日和李一氓等坐着手摇机车赶到南昌,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在起义军南下瑞金时,由周恩来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偕夫人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并应邀题词。
郭沫若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题词
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是一个球形发展的天才,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扮演了多重角色。起主导性作用的则是革命家的角色。最初,郭沫若以其现代诗歌的巨大号召力成为了五四“奶爸”,但郭沫若一生所追求的,是改造社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了这个目标,郭沫若可以拿起笔来写诗,也可以拿起枪来革命。这是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无法企及的。而郭沫若拿起枪,实行革命人生的具体实践,则是从北伐革命和南昌起义开始。
南昌起义时公布的各种人员名单
“武装,佩刀带,精神极佳”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期间,郭沫若同时受到国共两党的强烈关注。他被邀南下广州,到中山大学主持文学院工作。广州作为国民革命策源地,凤云际会,国共两党许多重要领导人聚集此地。到广州的当天,在林伯渠家里,他见到了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毛泽东,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性会见,在郭沫若此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一段时间,他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彭湃、苏兆征、彭述之人等先后相识。也结识了许多国民党许多高层人士。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的行动正式开始。国民革命军十万人出师北伐,兵分三路,向盘踞在两湖的吴佩孚部和江西以及福建、浙江的孙传芳部进军。郭沫若决定投笔从戎。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孙炳文为他饯行,并赠给他“戎马书生”的徽号。在由郭沫若主编四川革命同志会会刊上,报道了7月20日,四川革命同志会举行了隆重的“革命的欢迎欢送大会”。当时的记者记录了郭沫若在大会上的演说词,描述了出征前郭沫若的勃发英姿:说他“武装,佩刀带,精神极佳。明日即出发,带宣传员,政治工作人员千余人随行赴长沙。他们要步南岭,当这炎署的时候,舍去美好的文艺生活去作军事工作,真是难得。”
郭沫若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行营秘书长,21日跟随总政治部离开广州,随向两湖一路进军的部队行动,主要负责随军政治宣传及地方工作。一时间,人们对郭沫若参加北伐,舍去每月三百六十元薪俸的文科学长这一职务而去就任二百四十元薪俸的宣传科长很为敬服。而郭沫若则表示,只要干的是于国于民有益的工作,职务高低,薪俸多少,他是不在乎的。
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在南昌朱德住处奋笔写下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北伐革命节节获胜,蒋介石撕下了“革命”的假面具,开始不断制造杀害共产党员的血案。1927年3月6日,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被杀,郭沫若不知内情,还以政治部的名义将案件报蒋介石要求严办凶手,但蒋介石虽批示,却并不实行。后来又发生了三·一七惨案,暴徒捣毁九江总工会和党部,郭沫若上报蒋介石,要求严惩,但蒋均不理睬。
到3月23日,又发生安庆事变,安庆电报局的人将郭沫若当作自己人,透露了蒋反共的阴谋,郭沫若看清了这位北伐总司令磨刀霍霍,篡夺革命果实的阴谋用心。尽管蒋介石器重郭沫若才干,许之以高官利禄拉拢,曾许愿将来将长江下游的几省都交给他管辖。他不为所动。在共产党员李一氓家里,他见到了周恩来,向他汇报蒋介石制造九江、安庆惨案的经过,这一报告,促成周恩来向中央建议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四·一二政变前的3月30日,郭沫若毅然南下,在南昌第二军党代表朱德的住所里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檄文,发表于武汉《中央日报副刊》,向社会各界昭示蒋介石叛变革命行径。郭沫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果断的行动,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关注和赞赏。周恩来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特别委员会会上首次提出:在民众方面,推举郭沫若为知识分子的领袖。
通缉令-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同年夏天发出悬赏缉拿郭沫若的命令。
“郭主任背腹面受敌”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心。起义的同时,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召开了联系会议,选举组成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郭沫不仅被选为由25人组成的委员会成员,还是由7人组成的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同时被任命为宣传委员会主席兼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
8月1日,南昌起义提前进行。当时郭沫若不在南昌,而是在九江国民革命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驻地,任第二方面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在历史转换的严重关头,郭沫若得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定和行动后,谢绝了张发奎邀请他一起到日本的选择,排除艰险,和李一氓、阳翰笙等一起奔赶赴南昌。
途中,他们在九江铁路工人热情帮助下,坐铁路手摇车到了九江与南昌中途的涂家埠车站时,突然遭遇从南昌溃败下来的敌军的打劫。郭沫若在这些溃兵的暴力殴打下,四处受伤,被抢走手枪,打破眼镜,连衣物和日记本都被掳光。死里逃生后,郭沫若和李一氓戏谑地凑了一付对联:上联是:“郭主任背腹面受敌”,下联曰:“李秘书上中下俱伤”。
他们历尽艰险,赶到南昌后,与周恩来所率部队会合,参加起义部队。郭沫若跟随起义部队由南昌出发,经临川、宜黄、广昌,到瑞金时,党根据他的现实表现,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郭沫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一道参加入党仪式的,还有贺龙。在革命最艰难、最紧要的关头,郭沫若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血与火的无产阶级革命。
南昌起义时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命令
由广东经香港,秘密来到上海
起义军一路南下,相继占领了潮州、汕头,想不到竟遭到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英、日、美、法等国的军舰纷纷窜到汕头海面上来,日本陆战队甚至借口保护侨民和领事馆而上岸逞凶,英国水兵也以维护教堂的尊严为理由登陆肆虐。这是革命委员会始料未及的,我们的部队一向在内地活动,从未遇到过对外关系问题。此时此地到哪里去觅外交人才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郭沫若,他懂外文,又在日本留过学,而且富有政治斗争经验,这样他就又被革命委员会任命为汕头交涉员兼汕头海关监督。成为我国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任外交官。
南昌起义失败,郭沫若由广东经香港,秘密来到上海。因为国共分裂,蒋介石叛变革命,大上海白色恐怖非常非常严重。郭沫若因为讨伐蒋介石的行为,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追捕。党组织决定送他及家人到苏联,本来已安排好随苏联驻沪领事馆撤退人员最后一艘船去海参威,郭沫若突染重病,高烧到40度,失去了去苏联的机会。后来,在安娜的建议下,经组织批准,同意郭沫若旅居日本。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化名吴诚,假借往东京考察教育的南昌大学教授身份,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帮助下,乘日本邮船“卢山丸”离开上海,再一次前往日本,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路。
(陈俐: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原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新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郭沫若学刊》等公开发表郭沫若论文多篇,主编《郭沫若经典作品解读》,主撰《文豪郭沫若》等论著;承担乐山沙湾郭沫若纪念馆陈列大纲及文本、电视专题片《建国后的郭沫若》的创意及文字撰稿工作。)
评论 6
小琳林子 2017-07-29
简化字?
疯狂猫妮 2017-07-29
铁骨铮铮郭沫若,民族英雄张学良
雪雁 2017-07-29
远看一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