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江经济带④】泸州老窖1573窖池群:老手艺遇上新机遇 国窖浓香飘向全球

封面新闻 2017-07-03 10:26 8065

封面新闻讯(见习记者 于婷)小桥流水、灰瓦白墙,头顶不时传来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浓郁的酒糟香。7月2日,“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四川站网络主题活动的第二天,我们从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开始了“醉美”泸州的探访。

北纬28度,酒城泸州,沱江和长江在这里汇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中国酿酒的龙脉。“酒以城名,城以酒兴。”早在商周时期,泸州“巴乡清”酒就已美名远扬。泸州老窖自元代郭怀玉酿制第一代泸州老窖大曲酒开始,经明代舒承宗传承定型,到新中国发展壮大,传承至今已有23代,已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1959年,国家出版了新中国酿酒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成为我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标准,酒界泰斗周恒刚先生亲笔题写了“浓香正宗”。

“起窖、配料、上甑、蒸酒蒸粮、出甑、摊晾、下曲、入窖发酵。”一瓶酒香浓郁的国窖1573,从第一道工序直到装瓶销售到消费者的手中,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与一些企业采用机械化的酿酒方式不同,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至今依旧保持古法纯手工酿造,有些酿酒窖池已使用440年。窖池的泥一定要用泸州城外的五渡溪黄泥,窖池群内用来运送的鸡公车,也依然保持着明代的模样。

“千年酒窖万年糟”按照酿酒工艺要求,酒糟经过3至4个月的发酵后,取底部四分之三冷凝出酒,剩下的酒糟并不会被丢弃,而是需要重新晾晒,循环使用。“目前正在使用的窖池群中,还有400年前的酒糟被一直保留下来。” 中国酿酒大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宿义说,这些酒糟正是酿酒的关键所在。

泸州老窖1619口百年以上酿酒窖池、16个酿酒古作坊及三大天然藏酒洞,96年、13年两次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行业规模大、品种多、保护完整、连续使用至今的“酿酒活态文物”。06年、12年相继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另外,自元代传承至今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于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泸州老窖成为行业内最早拥有的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

对老手艺的坚持与传承给泸州老窖带来了丰厚经济利益。今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70亿元,同比增长20.34%。而新机遇更是带领国窖走出国门。“我和川大的一位教授一起去日本,他们习惯了喝清酒,喜欢清爽的口感。觉得我们的白酒太浓烈,接受不了”。07年,张宿义到访日本,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白酒的印象,他仔细地讲解了泸州白酒之所以浓香,是因为采用古法酿造,是环境中的微生物自然代谢的结果。慢慢的有外国人在他的建议下尝试着接受中国白酒。而如今,泸州老窖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已经销往欧美多个国家。

评论 1

  • 红旗飘飘 2017-07-03

    现在的1573没有原来的老特曲好喝。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