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抗疫期间,保障节后复工后的蔬菜、肉类供应至关重要。2月10日,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交易数据显示,两大农产品交易中心的蔬菜、肉类总量破万吨,有效保障了市民生活的供应。同时,为了保障蔬菜、水果和肉类的质量安全,两大交易中心和益民菜市已启动三级检测和全程可追溯。
10日,成都成华区一家益民菜市的食品安全检测室内,有工作人员正对当日要销售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这是成都确保“菜篮子”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此之前,进入菜市的蔬菜、肉类、水产、海鲜等已进行了层层把关。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李瑾说,在防疫保供的关键时期,市场一方面强化了消杀防疫工作,对重点经营区域和公众场所开展无死角不间断消毒喷雾作业,尤其肉类交易区、海水产交易区、公共卫生间、垃圾站、雨污沟渠等处;另一方面通过“智慧食安”管控模式,严把“准入—检测—监管—追溯”四大环节,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究”的全程可追溯。
“在准入环节,我们利用智能门禁系统和客户来货备案APP形成了市场品种来货地图,实现了对产地的追溯。” 李瑾说,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各类农副产品,通过蔬菜快筛检测室、肉类现场快检室及F.Q.T定量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日检测量达到600多个批次,一旦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农副产品立即停止销售,并报送政府部门处理。
除了严查批发端外,零售端的菜市同样在严防。“我们会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实行准入制,进行索证索票和进销台账管理,完善溯源体系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入场交易。”益民生鲜公司副总经理李红梅表示,建立了以门店快检为基础,流动车抽检为监督补充,第三方检测为支撑的三级检测体系,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全面把关,在三级检测中若发现问题,会对检测不合格的商品下架处理,对检测不合格商品的商家进行约谈、教育,对检测不合格的同类商品进行重点抽检工作,并建立黑名单商家,同时进行源头追溯和信息通报,从生产和销售流通环节加强了有效联动监管。
据悉,2月10日,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蔬菜交易量2510吨,肉类交易量143吨,自1月24日至2月10日,市场实际交易总量蔬菜约31960吨,肉类约1500吨。当天,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蔬菜交易量为8270吨,水果3733吨,自1月24至2月10日市场实际交易总量112981吨,保障春节和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供应。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