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拌桶打谷子。
割谷子是体力活。
踩水车,将河里的水抽到稻田里。
水牛犁田。
稻草不会随意烧掉,而是运到市场交易,这是很多人家的柴火。
用风播车将谷粒中的瘪壳等除掉。
古谚云:“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水稻,在四川俗称谷子,9、10月份是收割谷子的季节。100年前,美国人甘博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川西坝子,用手中“神奇的盒子”记录下了当时农民栽秧打谷的场景。
距今4200多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战国时期,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公元前256年,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造福下游万亩良田,为栽种水稻提供了有力保障。栽秧收稻,在那时就开始了。
川西坝子收割水稻,也叫打谷子。在那个年代,没有机械的打谷机也没有收割机,一切都靠农民的双手。在人工收割水稻渐行渐远的当下,我们能凭借甘博的照片感受当年农民劳作的艰辛。
打谷子有个重要工具叫拌桶,多为方形,拌桶两侧各有一个“耳朵”,便于打谷人提着拌桶在稻田中移动。拌桶以杉木做的最好,一是轻巧,二是打起谷子来声响好,让人越打越有劲。
“四四方方一座城,两个将军来攻城。砰砰砰砰几大炮,无数散兵进了城。”这首打油诗,形象地描述了人工收割水稻、用拌桶打谷子的情景。
拌桶里边有个打谷板,也叫谷架子,是用木条和楠竹做成的,长度与拌桶的内宽相合,宽度与拌桶的高度相合。打谷子时,谷架子的下面两端与拌桶之间用谷草塞紧,再用谷草把拌桶与谷架子分开,使谷架子两端与拌桶略有间隔,打起谷子来才有响声。
拌桶架好就要铺上挡遮,是用来遮挡谷粒的。挡遮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一般用头年的腊篾最好,用夹壳夹在打谷板对面,围着拌桶三方,以便打谷时稻粒不撒落在拌桶外。
那时打谷子讲究节奏,多为前三下慢、后三下快,三下后还要翻把。节奏越强,打起谷来越有劲,那叫你追我赶。在枯燥而辛苦的打谷子过程中,人们还给各种打法取了名字:“老牛凭坎”、“岩鹰闪翅”、“黄龙缠腰”、“鸡公啄米”、“双燕翻飞”……平添了几分生活乐趣。
打谷子是重体力活,忙上一天真是要累断腰。每到打谷的时候,大人们又苦又累,孩子们却欢天喜地,因为打谷子意味着很快就有白米干饭吃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