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12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获悉,2023成都非遗少年行非遗研学活动已经结束。在10场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来自不同学校的成都市中小学生走进非遗文旅场景、拜访非遗传承人,在成都市非遗中心的组织下免费体验非遗项目。活动以青少年研学的视角,呈现成都非遗文旅资源,讲好成都非遗故事。非遗,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受蜀派古琴的魅力
活动首站,青少年们一起寻访甘溪明月窑,探寻邛窑背后的历史、技艺、传承。他们在诗意的村庄里,见人见物间生活,通过指尖上的非遗手工体验,感受非遗之美。第二站,青少年们来到道明竹艺村,以竹造物,发现竹编的无限可能;从体验到创造,开启成都非遗传承新方式,以创造致敬传统,挖掘成都非遗的多面性,让孩子们收获满满。第三站,孩子们来到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丝线缝韶华,成就东方神韵。在这里,少年们放飞奇思妙想,发挥创新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服饰。
参与活动的学生体验竹编
除此之外,青城武术、成都皮影、川剧、漆艺、陶艺、蜀派古琴等非遗项目,让少年们从非遗传承到创新,开启非遗传承的新方式。特别的是,在今年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这些少年们还来到了现场,全面了解四川非遗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魅力,体验了来自全国非遗人、世界手工艺人的匠心,感受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青城武术
这场非遗活动以文旅融合与情景交融作为特色,为青少年提供“可观、可学、可游、可玩”的非遗新体验,让青少年在非遗研学过程中感受到传承与创造的相融相生,从体验到创造,以创造致敬传统,挖掘成都非遗的多面性。同时,“2023成都非遗少年行”活动以多元化途径搭建学生非遗学习、实践、展示平台,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非遗的影响辐射力,推动“校-馆-企-社”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校园非遗传承生态圈。
成都非遗少年行参与者合影留念
(图片均由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评论 1
苏记说事 2023-12-06 发表于四川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