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木缘崖,穿越古蜀道,最险在阴平|寻路蜀道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11-19 22:15 314196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刘可欣 徐瑛蔓 广元青川县摄影报道 部分照片由青川县文管所提供

在《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一个传奇的故事,魏国大将钟会率军攻蜀,被阻隔于剑阁之下。进退两难之际,邓艾向钟会建议从一旁的悬崖峭壁上开小道,偷渡阴平。钟会听从了邓艾的提议,并令他带兵实施。于是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短短数十字,描述了一段改变历史的重要战役——邓艾偷渡阴平,蜀汉投降,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该战是曹魏伐蜀汉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战。邓艾借的这条偏道,正是后来为人熟知的阴平古道。邓艾之后,此道得以扬名。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傅友德也仿效邓艾,从阴平道出奇兵越过摩天岭,平定蜀地。再往后,红军也是从阴平古道进军,解放了青川。

摩天岭,海拔2200米。

几场著名的战役让阴平古道充满了故事性,它神秘又难寻,险要而奇诡。11月初,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寻路蜀道”报道组来到广元青川县,在有着多年田野调查经验的青川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邱正耘,以及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孙禹的带领下,探寻重走了阴平古道。虽不似两千年前邓艾那般攀木缘崖,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阴平道之险,摩天岭之高,以及其中关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行政区划到交通要道

“阴平”自古以来“扼秦蜀之咽喉”


谈及阴平道,目前主流的学术语境中,一定会先谈阴平郡。一般认为,今天的阴平道正是来源于作为行政区划的阴平郡。邱正耘也告诉记者:“阴平道的得名,最早与西汉时设置的行政区划‘阴平道’有关。”

在《汉书·地理志》中提及的广汉郡下设置有“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这些被称为“道”的地方,并不是人们现在通常意义上所讲的交通道路,而是包含一定地域范畴的地理单元。这就意味着,“阴平道”这一称呼,最早应是指西汉时期受广汉郡管理的下设行政区划,魏晋以后则改为“阴平郡”,并有南北阴平郡之分。

阴平道全道路示意图 青川县文管所供图

阴平道作为郡、县一类的行政区域机构一直延续到宋代。据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资料,2001年1月至4月,在绵广高速建设施工过程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位于江油小溪坝镇阴平村的阴平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一处大型的聚落遗址。因此推断小溪坝阴平村遗址,应是历史上北阴平郡(县)建置所在。

到了宋代,人们对于“道”的理解更倾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路”,作为行政区划的阴平道在宋人的记载里也更多体现了“道路”的特征。例如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引李修己《同谷志》中就写道,阴平道为“秦蜀出入之道”。到了明初,学者王炜更是明确指出,是邓艾开凿了阴平道。

清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古蜀道的探寻丰富了许多,并且已经形成了对阴平道路线的系统认识。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称阴平道为出入蜀地的古道。清雍正年间的《甘肃通志》及清乾隆年间的《三国疆域志》都认同了前人的说法,“阴平道”也彻底远离了它原本的意思,成为了交通线路要道,并因邓艾伐蜀借道阴平而名闻天下。

正是因为“阴平道”在历史上原本是行政区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此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道路,包括大道或者小路,均可称为“阴平道”,他们都是出入蜀地、通向秦陇的关键道路。如果从西汉设置阴平道到魏晋以后阴平郡时期,均算作“阴平道”域内,根据《华阳国志》的地域范围,大致为: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武都。

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孙禹提到,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广义的阴平古道大约有三条线路:一是从甘肃舟曲一带沿白龙江到武都、文县的临江、玉垒关入川;二是以狄道为起点,越露骨山沿岷江南下抵阴平入川;三是由天水经盐关、礼县、西和、武都,与前两条相接至阴平入川。


阴平道偏道示意图 青川县文管所供图

而在历史上,对于阴平道,又有阴平正道和斜道的区分。“今天我们都知道的邓艾借道阴平,走摩天岭裹毡而下,说的其实是阴平斜道。因为当时钟会带领的军队久攻不下,才无奈命令邓艾走偏道入川。”站在青川县沙州镇的广场大坝上,邱正耘向记者一行指出了阴平正道与斜道的大致走向。如今的沙洲镇白水关社区一带,正是阴平道主干道上的重要地理节点。

阴平正道的大致走向,是沿白龙江经葭芦城(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七十里处)至阴平郡(今甘肃文县西北)后,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甘肃文县玉垒乡东),经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营盘梁五里垭)至白水县(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经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葭萌关(昭化区昭化镇),进入汉寿县。所谓“正道”,也就是官道,它是中央与地方能够上传下达最重要的道路。

在摩天岭上眺望甘肃文县境内

而历史上的白水关,也即今天青川县营盘梁五里垭垭口,就是古蜀道上重要的三岔路口,同时连接着金牛道、岐山道等重要入蜀通道。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先生在谈及阴平道时认为,宋人记载刚氐道“扼秦蜀咽喉”“为秦陇门户”,“刚氐道”就是阴平道最早的名字。既说“咽喉”“门户”,就说明了阴平道的重要价值,在北方丝绸之路中,巴蜀与秦陇打交道走的就是刚氐道,汉武帝开发西南明确提出“置阴平道”,足以见得阴平道不仅是军事要地,也在古巴蜀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今天,位于文县边地坪村西约2000米处白水江南岸的马尾墩摩崖石刻群,还有“秦蜀交界”四字,在当地人的回忆中,摩崖上方石嘴原刻有“秦蜀咽喉”四个大字,后因雷击坠入江中。

阴平“斜道”:邓艾偷渡阴平入蜀

攀木缘崖,险要至极


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邓艾事迹纪念碑亭

在历史上,阴平道往往与邓艾伐蜀时借道的险要之路有关。《三国志》中记载,邓艾为了便于行军,重新开凿山路,以期隐蔽、便捷,并没有走寻常之路。而是从“正道旁入”,走偏道入蜀,山高谷深,非常艰险。想要偷渡阴平,最难点在于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青川摩天岭,它东接米仓山,米仓山东接大巴山,把蜀地裹得严严实实的。只要翻过摩天岭,再翻越阴平山,经过马转关,江油关就在眼前了。

于是邓艾率领众将士裹着毡布,从摩天岭悬崖斜坡上滚落而下,才得以成功突进。这个地方,今天正位于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摩天岭关口一段。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古蜀道碥道

记者跟随孙禹深入唐家河腹地,拾级而上,沿途能看到许多后人设立纪念碑文。经过约两小时攀爬,记者一行成功登顶摩天岭。向下望去,摩天岭北麓山坡往下,就是甘肃文县地界,此处正是四川与甘肃的交界处,海拔约2200米。山谷幽深,今天有人为建造的登山石梯,但在两千年前,邓艾率队过此,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登上摩天岭的路程中,时不时可见与人工搭建的石板路不同的碥道,孙禹解释道,这些都是保存至今的真实古蜀道遗址,有些古道遗址长约近百米。“今天的游人通道大概也是沿着古蜀道的方向修建上去的。”孙禹说道,这些遗址的年代在明清两代或更早。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古蜀道碥道

根据青川县文物管理所的田野调查报告,这条因邓艾而出名的阴平斜道的主要路线,当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起,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后转向西南,进入丹堡河的刘家坪,又沿让水河而下,从柏元河坝古栈道遗址、沿石磨河经对树沟,窄匣子翻摩天岭、下九道拐,经南天门、白雄关、沿唐家河南行,过写字崖、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走鱼洞砭、青溪、高岩头、魏坝、放马坪、打箭坪、阻魏沟、靖军山、青道口至平武县江油关。在写字崖处,记者也看到了“邓艾过此”四个书写于山壁上的大字。

此阴平斜道过于险要难行,历史上又有“左担道”之名。名为“左担”,就是但凡走这里过,挑夫只能左肩挑担行走,中途无法换肩,可见其道路之窄。在平武县与青川县交界处还有一座山名为“左担山”,它是平武县东部和青川县西部交界处的界山,清康熙《龙安府志·山川》记载:“左担山:治东一百八十里,邓艾入蜀路经江油,因山高江险,修凿栈阁,以通担负。”左担山因邓艾入蜀的传说而出名。邓艾入蜀的道路,以及该道的险峻路况,在明代的《蜀中广记》《益州记》及《大事记续编》中,都有相类同的记载。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娇曾对“阴平道”和“左担道”的名称进行考证,她提到,汉代的时候左担道就是一条很窄的道路,起点并没有延伸至今天的甘肃文县。邓艾借道文县这片区域,当时的文县行政规划即为“阴平道”,所以逐渐将行政区划名讹为道路名。万娇认为,今天我们所说阴平道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就是“左担道”,宋代以后,阴平道逐渐取代左担道,成为这一带交通道路的总称。

评论 5

  • happy valley 2023-11-27 发表于四川

    继续寻路

  • 欣尘呀 2023-11-26 发表于四川

    有点酷

  • happy valley 2023-11-21 发表于四川

    哇喔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