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熊猫幼崽” 走上“代表通道” 一起听听熊猫妈妈侯蓉的四川声音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3-05 09:26 63873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走上“代表通道”时,带上了一只大熊猫新生幼崽的仿真模型。

侯蓉走上“代表通道”(摄影: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大家可以看,其实大熊猫的新生幼崽和大家所熟悉的大熊猫形象相比,差异蛮大的。”侯蓉向中外记者讲述她与大熊猫,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近30年的不解之缘。

侯蓉第一次接触到大熊猫是在1995年的秋天,她手捧着这只名为“娇子”的大熊猫,可以透过它的皮肤,清晰地看到内脏器官,“它的体重只有70到80克,甚至比我手上的这个模型还要小。它的眼睛没有睁开,它看不见也听不到,不能自己排便,需要人工帮助。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脆弱的生命,很难想象它却能发出非常惊人的叫声,仿佛是对生存有着强烈渴望。”

参加这只大熊猫幼崽的育幼经历,让侯蓉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从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起,她就开始思考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各方持续不懈地努力。

在从事大熊猫保护研究中,侯蓉意识到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而当时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动物防疫法中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

“因此在我担任代表期间,曾经三次提交了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议案,一次提交了修订动物防疫法的议案。”侯蓉提到,在这些议案中,她提出要加强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流浪动物管理,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的检疫标准等建议。让她倍感欣喜的是,这些建议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动物防疫法的修订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吸纳。

从事大熊猫保护研究的数十年,侯蓉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将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的数量从1994年的18只扩展到了现在的237只,增长了12倍。在她看来,繁育大熊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它们恢复野性,回到野外,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地生存和繁衍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保护好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侯蓉说。

担任代表期间,尤其是近十年来,侯蓉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进步。2021年的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这标志着我国的自然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全民共识,这也让我更加坚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野生大熊猫一定能在我们的土地上更加惬意地生活、更加健康地成长。”侯蓉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