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物|苏氏三杰:最好的父子,最好的兄弟(下)

封面新闻 2020-04-15 17:30 38774

文/杜阳林

苏家这两兄弟,一生为官,却很难找机会相聚,他们只有诗词唱和,书信往来。几十年光阴,兄弟情深丝毫未减,他们不仅是最好的兄弟,还是彼此最好的良朋知己。苏辙说苏轼:“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而苏轼说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苏氏兄弟从小性格就大不相同,苏轼纯真坦率,直言不讳,而苏辙恭谨内敛,深沉稳重。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两人日后不同的命运走向,可不管走在命运的哪条路上,兄弟俩都福祸相依,感情深厚。苏轼曾动情地说,放眼四海之内,我都没什么兄弟,只有一个子由而已。苏辙更是将哥哥上升到了师长高度,他说自己很小就跟着哥哥,跟随他懂得了许多道理,他以兄长的责任抚养我,又以老师的责任教育我。

漂泊一生,苏轼每到一处,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诗作中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了100首。林语堂先生曾感叹: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两人曾同在山东为官,却因公务繁忙不能相见。时值中秋,天上一轮圆月,却照不出手足团圆,苏轼只觉月色冰冷清寒,想起五年未见的弟弟,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末句感人肺腑,戳中了古今多少人的泪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令苏轼锒铛入狱。当时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万念俱灰之下,写下两首诗,一首给自己妻子,另一首便是给弟弟苏辙。《狱中寄子由》,是苏轼怀着写遗书的心,留下的一首诀别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开篇两句,大概是狱中留诗,怕经不过“政治审查”,苏轼也不得不为领导先唱唱赞歌,接着哀叹家中十几口人,今后要累弟弟来养活了。我死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想起当年和弟弟说好的约定不能兑现,此后只能留弟弟一人在夜雨里伤神了。希望我们生生世世都能做兄弟,那些未尽的因果,让我们来世再续吧。

那时的苏辙在干什么呢?他正倾尽所有,上下打点,为了救兄长一命,呈上奏折《为兄轼下狱上书》。字字惨淡,低情曲意,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一条命,为苏轼做无罪辩护。苏轼入狱,一家老小都到了苏辙那里,白天,苏辙为营救哥哥奔波劳碌,晚上回府还要打起精神来安抚嫂子侄儿。

苏轼大难不死,出狱第二天就被押送至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至江西高安。他又带着两家老幼妇孺一起上路,安顿好自家家眷后,马不停蹄地送苏轼家人去往黄州。为了营救苏轼,此时的苏辙已债台高筑,自己也麻烦缠身,但他仍尽力奔忙,毫无半句怨由。

哲宗即位,皇太后垂帘听政,苏家兄弟被召回京城,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可轮到新党执政,他们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苏辙被贬雷州。五月的藤州,这对难兄难弟终于相见了,此时的苏家兄弟,已是两鬓斑白,时光在额头刻下了沧桑纹路,一生沉浮起落,如今仍以老躯奔波。

分别前夜,苏轼痔病发作,疼痛难忍,苏辙一夜未眠,细心服侍,照顾左右。他反复诵读陶渊明的《止酒诗》,苦心劝哥哥戒酒,保重身体。清晨,苏辙送苏轼登舟渡海,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未能再见一面。

在海南,生活百般艰苦,苏轼却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洋洋洒洒分享他苦中作乐的海岛生活,苏辙写信告诉哥哥自己当曾祖的欢喜。兄弟之间诗信不断,他们依靠彼此的知心交流,共同抵挡变幻的局势和无常的命运。

四年后,苏轼因瘴毒发作,病逝于常州。临死前,他对友人钱济明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苏轼为人,一生旷达,经历多少坎坷崎岖也未改其性,但唯独没能和弟弟话别之后、再从容步黄泉,成为他此生痛憾。而苏辙接到噩耗之后,则“号乎不闻,泣血至地”,他强忍悲伤,亲自安葬兄嫂,照顾两家家小,史称“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人世间最好的兄弟走了,苏辙从此闭门著书,不谈政事。看到苏轼在海南唱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的旧作时,他潸然泪下,叹道:“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十一年后,苏辙去世,终于能和哥哥葬在一起,兄弟俩以死亡沉默的方式,兑现了归隐田园、夜雨对床之约。从此,人世间的任何政治风波、命运跌宕,都无法将他们分开了。

“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和苏辙何其幸运,他们遇上了最好的父亲,彼此又遇上了最好的兄弟。这一生,不管遭遇了何种苦难困厄,始终在诗词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浮沉中同进同退,在患难困难中亲情不减,用他们一生的行止,留给人间煦暖春风,手足大爱。

封建社会的五常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关系便是父子关系的延展,提倡将君主当作自己的父亲一般来敬爱。顺过来理解,对于自己的父亲,也应该像对待君主般恭顺和忠诚。

古代的《二十四孝》里,有个郭巨的故事,郭巨将父亲遗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后来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自己儿子会影响供奉母亲,竟和妻子商议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在他们挖坑活埋儿子时,却见地下埋一坛黄金,夫妻惊喜异常,携金归家,孝母并养儿。

像这样极端且残忍的故事,竟然会收录到古代的“孝文化标榜”中,可见封建社会里,对于“伦常”的看法是有些偏颇且极端的,甚至遗留了一种很片面的“父权观”,即是说父亲对于子女,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说得很好,父子关系既是天生的,也需要后天的细心呵护、培养和维系。苏洵也不是生来就会当一个好父亲,他辛辛苦苦教导顽皮儿子读书,儿子却只挂念着玩耍时,他应该也伤过神、叹过气。但他很快就找寻到好的角度、好的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爱上了学习。在这个漫长的养育过程中,苏洵其实也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学着当一个真正的好父亲。

当代父亲若能有一点“如父如子”的谦逊心,不会自大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私有产品,以僵硬、教条而刻板的态度培育孩子,而是懂得不断反思、学习和进步,想必一定是让孩子感到温暖依恋与真诚爱戴的好父亲。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手足反目、兄弟成仇的故事。金钱和利益的诱惑面前,多少兄弟冷漠地朝着血缘相系的亲人“开刀”,压榨、欺瞒、背叛……在他们眼中,骨肉感情随时都可抛弃。

回顾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为何会让人如此感动?因为他们没有丁点儿的算计和计较,没有半分的出卖和嫌弃,不管现实环境多恶劣,他们始终信任着彼此,以对方的精神之光,照亮了坎坷一生。不管时代如何变换,我们依旧相信真情的存在,渴望每一对人间兄弟,都如苏轼和苏辙这般亲密无间,生死守望,真正做到如手如足。(完)

评论 4

  • Suave 2020-04-15

    我姓苏啊。姓苏的人善良。

  • 鱼忧 2020-04-15

    好令人桑心啊……

  • 逃夭 2020-04-15

    苏家一个家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