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西安的真实

封面新闻 2023-06-01 14:25 263147

文/肖笃勇

西安是厚重的,尤其是她的历史。3100余年的建城史,十三个朝代的建都地,让西安成了承载中国历史最多记忆的城市,令她吹过的风都带着历史的气息。

但我想说,西安是真实的。

第一次去西安是在1986年的夏天,我坐火车出四川去新疆,在西安中转停留了半天,算是路过。那时的西安火车站,仿唐式的新建筑与灰色的旧砖房融合一体,已经用上了吸人眼球的公共电梯,古老斑驳的城墙下人流潮动,初现改革开放的生机。经过37年的变化,围绕钟楼和鼓楼而囿于明城墙的西安老城,到今天有了全新的气象。街道在树和花的拥护下整洁有序,典雅的屋宇于共性中彰显个性,包括不少仿古的建筑也体现出复古而不乏新的气质。然而,西安老城的街道却并没有怎么拓宽,依然给人一种紧凑实用的感觉。GDP的热度与现代化的速度,也没有让钟楼、鼓楼和城墙附近的建筑高度超越三者的整体高度。

这就是西安真实的一面——要像孝敬老祖宗一样地尊崇西安老城的主体布局和风格,要保证子孙后代们能清晰而完整地看见钟楼、鼓楼和城墙,因为,它们是西安的标志和象征,是西安的灵魂之三。

这次去西安之前,有网友告诉我说,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在西安的城墙上碰见来自华阴县吼秦腔的老人,那才是最真实的吼腔。我终究没有这份好运气,但却真切地在城墙下遇见了一种被兜售的古老乐器——埙。埙,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简单的吹奏乐器,上小下大,状若鸡蛋,在繁华的上海没有,在休闲的成都没有,在柔美的西湖边也没有,只有西安有。重要的是,只有在西安,在西安的土地上,比如在那段600余年的最古老的城墙上对着八百里秦川吹埙,才能把它特有的、也是最真实的味道——苍凉低沉,给吹出来。

也是在安远门的北城墙上信步时,在钟楼上眺望鼓楼时,我触摸秦砖汉瓦的坚实,仰望西安数千年历史涵育下来的文化和文明,西安的真实感便又有了一次心灵上的升华。

是的,西安是“烽火戏诸侯”的地方,是华夏统一于秦的中心,是唐诗汉赋的摇篮,是司马迁忍辱撰青史之地。西安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悍豪情,有“西去阳关无故人”的惜别伤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科举豪迈,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 的千古绝唱。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延伸,“苏武牧羊”的故事发源于西安,而万国使者与商旅却将西安作为目标的终点,因为他们认定,西安就是世界上跳动着的最强大的心脏。

于是乎,行走在今日的西安,我会在不经意间生发对于历史的恍然大悟,从而揭开了西安真实的又一面——发现和寻找历史的证据。

大雁塔到底是谁修建的似已不重要了,它的坚固屹立就是唐三藏万卷经书雄立在世的佐证。华清宫辉煌的霓裳舞已然随着浴池的干涸而如烟逝去,五间厅墙壁上的弹孔依旧历历醒目,似要证明内忧外患和民族大义的孰轻孰重,又像在诉说着战争与和平的泾渭分明,永不可调和。

而要说到西安最震撼人心的历史证据,我也自入窠臼地以为莫过于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了。

秦始皇陵靠骊山而面渭水。我们在穿过一片优美的低矮松树林时,似乎就已经感受到了某种庄重与肃穆。眼前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一眼望去,略比真人高的兵俑赳赳,车马猎猎,巨大的阵势一下子将我代入电影《英雄》里表现秦军威势赫赫横扫天下的镜头——“江声似激秦军破,山势如匡晋祚危!”这不正是当年秦军与六国将士惨烈征伐的明证吗?

秦陵二号坑兵马俑是步兵、车兵、骑兵、弩兵等组成的联合兵阵,三号坑被考证为指挥部——“军幕”。专家说,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和顶峰,其规模、工艺和写实的程度均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一号坑的将军俑,手持长武器(据推测真实的金属兵器已被项羽的兵士掠夺或烧毁)而免盔束发的前锋兵俑,二号坑的立射俑和跪射俑,千俑千面,神形与表情各异。之所以能如此,据说是因为所有的兵俑都是依据始皇8000御林军为真人原型烧制而成的。二号坑更是出土了震惊世人的彩绘铜车马。瞧那辆盖圆底方的“安车”,尺寸虽只有真人真车真马的约二分之一大小,其无焊缝和锻打痕迹的一次性锻造工艺,让整个铜车马烧制均匀,细薄至毫发,历经2000多年的时空洗礼而栩栩如生。再加上“子母扣连接”“青铜播丝法”等工艺水平的应用,让秦陵彩绘铜车马成为了现在的“青铜之冠”。在凝视铜车马的某一瞬间,我似乎找到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最真实的出处——“驷马”,同拉一车的四匹马也。原来,古代拉车,即便是在战场上拉动快速如闪电的战车,最常用的都是四匹马,分为中间驾车辕的两匹服马和两旁无鞍具的骖马。导游说,每个俑的衣襟上均刻有工匠的籍贯姓名,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的历史记载。也即是说,今天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早在秦人之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采用了。我也惊疑,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何连《史记》都对其三缄其口,只字未提呢?

现在来感受一下西安传承下来的秦汉宫殿建筑。台基、柱础、门窗、斗拱与雕饰自不必说,单看那讲究对称和平直线条的琉璃瓦屋顶坡面及檐柱,也都是将简单、稳固和大气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西安建筑这种大气磅礴又求真务实的样式,无疑是影响到了中国其它地方乃至韩日等东南亚国家的建筑,包括他们的一些牌坊、鼎和塔的风格,似乎都能在西安得到渊鉴。我甚至有理由质疑,现在流行世界的方形博士帽,其造型与西安的建筑风格、与秦汉帝王冠冕的质感,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西安碑林,其艺术性举世闻名,无可替代。而出于展览和宣传的需要,西安博物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存在的一些“复制品”也都被清晰地加以了标注。这既是行业的专业操作要求,更是科学与艺术真实而权威的展现。

西安的真实,还体现在西安的吃食和西安人的实际上。

一到西安,开车来接我们的司机朋友就请吃羊肉泡馍。饦饦馍七成熟,结实有筋劲,用力将其掰成小块(越小越入味),放入写有篆书“马家”字样的大瓷碗,服务员将瓷碗双向标序后拿进厨房盛入鲜羊肉汤。两块饦饦馍,一大碗鲜羊肉汤,饭量小者一顿是吃不完的。在西安,大街小巷都能见到肉夹馍,将腊汁肉与馍合体,馍软肉烂,满口流香。肉夹馍常用的白吉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吃起来皮薄松脆,内心绵软,有“三分肉七分馍”之说。我疑惑“肉夹馍”的称谓,说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省去“于”字后的便当叫法,但是否也反映出了陕西人性急却又实在的性格呢?还有,肉夹馍与羊肉泡馍的吃法是有讲究的,常令第一次去西安的食客们“上当受骗”。于是,当地朋友解说,正宗吃肉夹馍的姿势是水平持馍,从两侧咬起,而如果是竖持而吃,易淋漓满手,实在是可惜了喷香的肉汁。而羊肉泡馍的吃法则是从周围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蚕食”,不如此不足以保温和保鲜。

在一家名为“东北酱骨王”的餐馆里点菜就餐,我们一行人饭后忍俊不禁,让一桌菜略有剩余。再后来,西安的朋友请吃陕西菜。陕西菜品类丰富,料足味重,强调一道菜突出某种口味,比如被称为“御京粉”的岐山擀面凉皮,凉、薄、筋、软,尤其香辣爽口。

几天“行吃”下来,我们总结出西安的吃食不愧有“三实”之称——价格实惠,分量实在,盐味实(十)足。我在想,北方菜口味偏重,比如说盐味大,固然是因为地理气候寒冷,以面食为主食时菜肴需要多放点盐才能入味,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是否也是西安人实际的体现呢?直到今天,西安人仍然保持着就餐后将剩余的一些菜打包带走的习惯,如此的理所当然,那样的自信坦然。

由西安人这种实际的品格,我不禁联想到西安城夜晚的灯火。西安城的夜晚,远非是灯火通明的,包括树灯掩映下的大唐不夜城,其灯火都显得明亮适度与不卑不亢,给人以内敛、含蓄和体贴的感受。

事实上,因为工作出差的需要,我在本世纪初是真正地到过一次西安了。这次以旅游者的身份再度走进西安,突然发现西安的花多起来了,花的品种也更丰富了。比如樱花,在四月的西安似乎随处可见,而且显现出某种特有的气质。青龙寺的樱花尽显雍容华贵。老植物园的樱花开得洁白幸福。在交大,热烈而繁复的樱花将校园装扮得缤纷明亮,恍若庄周梦蝶。而据说再稍晚几天,大雁塔一侧的樱花雨会将地面和水池盖得严严实实的。

更让我诧异和感动的是,漫步在西安的街头,猛一抬头,几株在川北老家常见的油松树挺立在眼前,苍翠的针叶掩护着泥黄色的松花,松花尚稚嫩,对着我真切地微笑。

不得不说,今日的西安,襟怀故都气韵,以花的纷繁与芳香妩媚,正在日益向世界展现出她的真美。

(作者系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太湖》《草地》等期刊发表小说,散文见于《青年作家》《四川文学》《杂文选刊》《四川日报》等报刊,曾获四川散文奖,著有散文集。)

评论 1

  • fm48787 2023-10-13 发表于四川

    回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