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不自赏》算什么,笑傲抠图界,乾隆爷才是鼻祖!

封面新闻 2017-03-09 10:00 7060

年初,电视剧《孤芳不自赏》引发争议,“男女主角不同框”、“抠图演戏”,成为了网友们吐槽的对象,有影迷还专门开了“找茬帖”,扒出使用了抠像技术所拍摄的片段。  

实际上,“抠像”技术是电影拍摄中最基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项技术,直到如今,仍旧在电影电视制作中广泛使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抠像技术”,我们就看不到诸如《指环王》、《哈利·波特》这样的视觉大片。  

抠像,即“键控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是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

如今比较常见的是绿幕技术,也就是在绿色或蓝色构成的背景前表演,最后用其他的背景替换了蓝色或绿色,这就是“抠像”。

当然,“抠像”并不是只能用蓝或绿,只要是单一的、比较纯的颜色就可以,但是与演员的服装、皮肤的颜色反差越大越好,这样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实现。  

那么,抠像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到底是怎样发展成如今几乎所有电影电视都会使用的手法的呢?

抠图达人乾隆爷

说到抠图,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爱好者应属乾隆皇帝。

虽然在乾隆帝死后40年,照相机才被发明出来,但乾隆皇帝却早就享有了“抠图”的待遇。

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画作,乾隆爷就叫来自己的宫廷画师重新“高仿”一幅,但是画中人物必须要改头换面,把自己代入画中。  

清朝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深得乾隆的喜爱,他便命画师重新临摹,再将自己放入画中取代主要人物,在手持如意坐在树根椅上,抬头45度仰望夜空赏月,取名《高宗观月图》。

不过,从现在的审美来看,这个脖子扬起的角度,颇有郭敬明的风范。  

冷枚的《赏月图》

《高宗观月图》

乾隆很欣赏的一位明代画家叫做仇英,他曾经画过一幅画《临宋人画轴》,描绘了明代文人鉴古之趣。乾隆欣赏其中雅趣,命宫廷画家丁观鹏以自己为麻豆重新绘制了一幅作品,将里面的明代文人换成了自己。

不仅如此,乾隆还专门修改了画作之中一些不符合当时生活的家具等,将周遭的场景都变成了自己真实的生活。

画完之后,乾隆还题词:“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因此,这幅画也被称作《是一是二图轴》。  

《是一是二图轴》

雍正皇帝有一幅画比较有意思,这个一生不爱跟洋人打交道的皇帝,在《雍正打虎图》中,身穿西式的服装,还戴着一顶假发,手持三叉戟,与一头老虎进行殊死捕斗。

这幅画又引起了“抠图狂人”乾隆的注意,于是他的宫廷画家就给他画一幅《乾隆刺虎图》的画像,虽然在画中乾隆并没有穿着西式的衣服,与那幅雍正的画像并非一模一样,但从图画中的动作来看,还真是一脉相承。  

《雍正打虎图》

《乾隆刺虎图》

光看画师们作画可是不过瘾,乾隆爷自己的手痒痒就得亲自作画。

明代画作《血夜读书》描绘的是读书人秉烛夜读的场景,乾隆也想附庸风雅,于是亲自临摹了这幅画。不过,他却画不好自己的画像,只得命令画师将他画入了图卷,虚拟体验一回文人在雪夜茅房寒窗苦读。  

折腾大师们的画作完全不过瘾,在模仿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洗象图》这件事儿上,乾隆差点没把“抠图”这项技艺玩坏。

丁云鹏《洗象图》局部

由于喜欢这幅画作,乾隆直接叫来了他的宫廷画师为他作画。

原版的画中,普贤菩萨高坐莲台,看着几名僧侣仆人洗刷一头白象,准备搭上毛毡锦垫,以供菩萨骑用。原作中的菩萨眉目清秀,神态端庄,有着女子一般的秀丽面容;而在这幅“抠图之作”中,菩萨的脸变成了中年乾隆皇帝的长相。

这还不算完,乾隆又让他的宫廷画师再画了一幅《弘历观画图》,此幅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

而在这幅画中乾隆皇帝欣赏的那幅洗象图,仍旧是被宫廷画家“抠图”出来的《弘历洗象图》,简直就像是电影特技中的“多重曝光”。

《弘历洗象图》局部《弘历观画图》局部

从蓝幕到黄幕

1933年,当电影《金刚》在曼哈顿上映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坐在电影院里的人都被金刚站在帝国大厦用手掌应对战斗机的场景所震撼,以至于忽略了这部影片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采取“蓝幕技术”拍摄的影片。 

这项技术利用了彩色照明设备,使背景呈现蓝色,而前景呈现黄色,再通过渲染和滤镜等处理,将前景与背景分离,进而形成动态遮罩。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动态遮罩中便能够保留拍摄目标的阴影。  

实际上,蓝幕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彩色电影已经开始占据电影工业的领导位置。蓝色与人的肤色反差最大,而且像素颗粒小,因此较为容易地实现合成。

1940年,特效大师拉里·巴特勒的电影《巴格达大盗》便采取了这样的拍摄方法,也为劳伦斯·巴特勒摘得了1940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蓝屏抠像剧要数83版的《西游记》了,当年中央电视台从美国进口了一台特技机,《西游记》剧组拿来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谈话那个镜头。把孙悟空的饰演者在蓝幕前做的跳跃动作拍下来,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

在蓝幕技术出现约20年之后,影视特效行业中大佬之一佩德罗·维拉霍斯开发了钠光灯遮罩技术,又称为“黄幕”技术。

黄幕技术会让包含演员在内的前景处于正常打光环境中,而使用钠光灯(橘黄色灯光)对白色背景板照射强光。

钠光灯发出的光线平均波长为589.3纳米,这种波长经过一种特殊滤镜的处理后,会被剥离到黑白胶片上,轻松区隔出前景画面和动态遮罩。  

1959年,史诗巨作《宾虚》首次使用了这种技术,实现了电影中各种宏大场面的拍摄。

不过,真正让这项技术走向前台的则是1964年朱莉·安德鲁斯出演的《欢乐满人间》。当朱莉饰演的保姆从天而降的时候,就是使用的黄幕技术。

电影《欢乐满人间》

最终,《欢乐满人间》获得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绿幕也不是万能的

数字绿幕技术,又称为色度键抠像技术。

随着计算机在电影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绿幕成为了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技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数字设备的感光器材对于绿色更为敏感,进行合成时更加简单快捷。

另外,由于蓝幕和天空以及演员们眼睛的颜色相近,一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演员没有眼珠子的窘境。在涉及到户外场景的拍摄时,绿幕也能避免蓝幕带来的抠像不完整等麻烦,因此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今,像我们看到的各种大片中,都很喜欢使用绿幕技术来呈现独特的效果,但是绿幕技术也并非是万能的,需要很长时间精心制作。

有的电影在杀青之后,光是特效就需要1年的时间,也正是因为在特效上的时间以及花费,才能够有足够震撼的场面。但如果特效没做好,就会成为“抠图”一样的画面,那可简直就是辣眼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