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纪录片《又见三星堆》海报
“考古纪录片带来的震撼和感触应超越时空”
1986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时隔34年,三星堆祭祀区重启考古发掘,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带给人们“开盲盒”一样的惊喜。黄金面具为何只有半张?密密麻麻的象牙到底从何而来?“奇奇怪怪”的青铜器蕴含了三星堆人怎样的创意?如果带着这些问题打开纪录片《又见三星堆》,说不定会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
作为近几年考古界最受瞩目的话题,三星堆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备受关注,关于考古发掘的大量信息已在新闻中释放,视角的选择非常关键。于是,《又见三星堆》从众多只关注于文物本身的节目样态中抽离出来,将视角对准发掘进程中的亮点、谜点、难点,以发掘工作的递进式开展为线索,采用穿梭机、飞猫摄像机、鱼竿摇臂等新技术手段,结合三维动画,客观展现田野考古、实验考古、科技考古深度合作新模式,客观梳理新时代考古工作新亮点、新高度和新价值。
《又见三星堆》中记录下郭建波寻找丝绸实物
“在视觉呈现上,我们运用最新的拍摄手段,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解读方式,开启了考古主题与纪录片图文声像的深层共鸣,实现了作品在视听感官和深层内涵上的统一。”王剑介绍道,片中在镜头表达上,用了大量的特写、微距等小景别镜头,成功将文物的具体细节勾勒出来,令观众不必走进博物馆便能够感受到三星堆文物所带来的心灵颤动。“此外,相较于传统展厅陈列的介绍式历史人文纪录片,本片更多是回归文物出现的田野现场,镜头多展示的是半隐埋藏于黄土之间,原始状态的层叠器物。”
同时,在王剑看来,对于考古纪录片来说,需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构建立体传播时态,营造出一个广阔浩渺的时空。它娓娓道来,余音绕梁,能轻易地触碰到了人们心中那根埋藏至深的从远古直至现代的血脉,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历史人文的联想。“考古纪录片带来的震撼和感触应该是超越了时空和国度的。穿越时光迷雾,寻找那些温暖的、永恒的、隽永的理想,这也是考古类纪录片应该具有的传播价值。”
纪录片《又见三星堆》中专家看4号坑灰烬层
“向世界讲述三星堆的故事”
考古人不只是挥舞手铲的发掘者,更是国家宝藏的守护人。当手铲叩响古蜀大地,几代考古人艰难求索,赓续中国考古学百年华章,让风华的历史细节再次清晰,让破碎的文物得以重生。所以在《又见三星堆》中,不仅聚焦于现场发掘,更将镜头对准发掘背后的考古工作者,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细节,展现新时代考古人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度,探寻考古工作的现时价值和时代意义。
“《又见三星堆》在叙事层面上,是以‘人’为核心主题,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人与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思考与反思,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意识。”王剑强调,在片中摄制团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坚守、执着、充满探索精神的考古人形象。同时,作品的每一集都刻画了考古人的一种气质,严谨、浪漫、锲而不舍、遇困难甘之如饴、行而不辍。
王剑坦言,在长达三年的创作历程中,他和创作团队在考古现场伴随式记录,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考古人每一天的喜怒哀乐,以及发掘事件中的点点滴滴。但同时,王剑也清晰地认识到,考古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三星堆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包容万千的文明遗存,六集纪录片的体量远远无法展现其全貌。
纪录片《又见三星堆》海报
如今,《又见三星堆》进入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名单中,虽然最终获奖名单还未公布,但他仍倍感荣幸,也明白这份荣誉所承载的使命。“三星堆是享誉世界的考古遗址,作为四川本地的纪录片团队,有责任,有义务向世界讲述三星堆的故事,让世界领略到古蜀文明的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与璀璨。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三星堆。”
评论 4
闪了舌头 2023-09-19 发表于四川
快去看,要涨价了
fm2154247 2023-09-19 发表于四川
三星堆
西昌市佑君镇磨盘村驻村第一书记 2023-09-18 发表于四川
三星堆一醒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