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新闻特种兵”的“阅兵40小时”|去现场 做原创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1-08 09:26 59580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当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气球缓缓升空,《歌唱祖国》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全场已热血沸腾。作为亲历“阅兵”盛事的记者,看着“东风 - 61”陆基洲际导弹等国之重器隆隆驶过,看着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在空中舒展,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

核导弹第一方队。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于我而言,期待的背后,是40小时连轴工作,一夜未眠,这是一场高规格、高强度、高要求的新闻“大考”,需要在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中拼时效、拼视角、拼专业。我计划推出《封面v现场》《直击九三阅兵》等视频、图集、长文,力图以不同类型的报道把震撼场景与精神内核准确传递给大众。

记者粟裕在九三阅兵现场现场报道。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这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流传的话,此刻成了我努力追求的方向。作为单位唯一的前方记者,我必须身兼出镜、摄像、摄影、文字数职。当空中护旗梯队组成 “80” 字样掠过天际,我一手举相机抓拍战机编队的精准走位,一手持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大脑同时飞速运转构思口播脚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承载历史意义的瞬间。

记者粟裕在九三阅兵现场采访报道。

新闻的魅力往往藏在“意外”的相遇中。我在新闻中心“意外”见到了“中天小姐姐”何橞瑢,外界对她的阅兵报道之行十分关注,我马上冲上去,她爽快回应了探访阅兵村的感受,大赞受阅官兵的完美步伐和刻苦训练……这条视频一发布,便获得广大网友关注。

现场报道的突破点,也藏在细微之处。阅兵现场报道,如何快速找到“切口”是关键,因为参与了三次演习,我关注到天安门城楼前面的长安街有“敬礼线”和“礼毕线”,询问工作人员,了解到两线相距96米,受阅官兵需踢出128个正步,每步75厘米,还需行注目礼。

九三阅兵现场。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可想而知,短短96米,需要官兵成千上万次地排练。当天抵达现场,我第一时间发布了出镜解读,将这一细节背后的坚守与付出传递给观众,让震撼的阅兵场景有了更鲜活的情感落点。

最触动人心的瞬间,也许无关宏大叙事。当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我身旁落泪,哽咽着说出 “希望中东也能有这样的和平” 时,让我更加明白阅兵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历史,更昭示国防能力强大对于守护和平有多么重要。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首场记者会上,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提问文旅部副部长卢映川。

作为记者,何其有幸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传递者。这场40小时的“新闻战役”,不仅考验了我的专业能力,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家国情怀,把中国的和平信念与复兴力量,讲给更多人听。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