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川剧小生蓝光临① | 10岁首登台唱《长生殿》 八旬仍不忘唱词

封面新闻 2018-09-10 08:24 40992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柴枫桔

/人物档案/

蓝光临,1935年生,四川广安人。川剧名角,工文武小生,师从曾荣华、彭海清。代表曲目《夫妻桥》、《石怀玉惊梦》等,1963年赴北京演出,轰动首都,受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人接见。剧评家胡沙题词赞扬他“一曲惊梦北京,好似当年魏长生”。1990年至法国讲学川剧,开“川剧出国讲学之先河”。

“秋光灿、碧澄澄,万籁声静。望银河、映北斗,点缀双星。”满头银丝的当代名角儿蓝光临老人坐在家中沙发上,昂首振臂,胸吐气息,铿锵有力地念出川剧《长生殿》的唱词。那一刻,他似乎回到了曾经技惊四座的舞台,忘却了自己年过八旬,当年青丝已成白发。

1935年,蓝光临出生在四川广安一个贫苦家庭。作为家中长子,幼年艰辛,很小就要学会分担父母辛劳。小学8册还没读满,蓝光临便因家境贫穷辍了学。彼时没有多少娱乐,百姓都热爱看戏。戏班子天天在街上搭台,蓝光临小小年纪便也跟着凑热闹。

他最喜欢看《风波亭》,但凡演至秦桧残害岳飞处,幼年的他胸中激愤难忍,化为少年泪,总是落满一脸,周围人皆纷纷感叹,“这么小的娃娃都看得懂,太感人了。”

父母见蓝光临似乎与戏有缘,又因贫穷难以维持孩子们的生计,遂有意将他送入剧团学戏。恰逢隔房堂兄蓝光玉正是唱须生的演员,便叫来蓝光临,说道:“你既然喜欢看戏,我便教你唱戏。”

在堂兄的引荐下,10岁的蓝光临考入广安县的川剧科班“三三川剧改进社”,正式成为了一名川剧学徒。

“什么叫科班?就是正规化的训练。有老师教唱腔、表演、身段、台步,有一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就叫科班,相当于专业的学校。”科班训练非常苦,每天5点起床,下操、练嗓、基本功、背戏,一样都耽误不得。

蓝光临学戏极有悟性,不到半年就把所有戏背完。他的第一场登台戏《长生殿》,演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10岁少年挂着长须饰演唐明皇。如今70多年过去,老人尚能清晰回忆起当时情形,唱词更是信手拈来,宛若昨日之事。为了纪念自己的登台戏,蓝光临到西安旅行时,还专门前往华清池了解其中故事,白居易所写《长恨歌》更是倒背如流。

几年时光里,少年蓝光临跟随“三三剧社”从广安到岳池、武胜、再到合川、北碚、重庆,最后转入合江、内江再到成都,一路颠沛流离。

戏班子靠戏吃饭,但是“三三剧社”有个大问题就是戏少。解放后,有很多新戏没有赶得上排,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不太卖座。广安离重庆近,剧团本来有意在重庆安营扎寨,但是当年重庆川剧人才辈出,名角周裕祥、张德成等人都在重庆,难有“三三剧社”安身之处。

他们便又离开重庆,转入江津做一些小场演出,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川剧正值改革前期,百姓对旧戏已有厌倦,期待形式更为丰富的新戏。新戏需要专业导演排戏,“三三剧社”急缺。无计可施,在上级部门的指派下,“三三剧社”被调往合江县。少年蓝光临的戏剧生涯也随之陷入低谷,前途暗淡。

下期预告:在合江的三三剧社为求进步,渴望去成都学新戏。他们本想沿着成渝铁路,以慰问演出的形式一路走到成都,但是一路上备受阻挠。正在绝境之时,成都前方传来好消息。到成都入川剧院,蓝光临的戏剧人生才算正式开始。

评论 2

  • fm501707 2018-09-11

    聪明

  • 北海之滨 2018-09-10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