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和徐霞客,为何看不上雪山?

封面新闻 2017-01-01 10:00 8249

徐霞客到了丽江,为什么对玉龙雪山毫无兴致?

杜甫在成都住了几年,从没去看川西大雪山,只留下一行“窗含西岭千秋雪”。

李白写过很多山,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是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极高山,离他老家江油不远,他却似乎没兴趣提起它。

为何古代人,对雪山不感冒?

12月16日,方所成都店,作家萧春雷用一串例子,引出了他在常年地理散文写作中,发现的有趣现象:中国传统风景美学的盲点。

他们吟咏的

只有低矮的山头

“两位大诗人吟咏过无数名山,但都是东部低矮的山头。四五千米的极高山他不写,却夸大中低山的高大。所以,古人的审美很奇怪。”讲座甫一开始,萧春雷语出惊人。

和他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也有一个观点,说古人不爱极高山,三山五岳都是中低山,海拔不过一两千米。

“现代人去爬山,肯定爬比较高的,有挑战性。高度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萧春雷说道,古人也到过祁连山、昆仑山,为什么它们当不了三山五岳?

在他看来,这种审美,和绘画传统有关。

“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从诗画中引申出来的,最好的山水,是如诗、入画。”

他说,宋以前,绘画是写实的;宋之后,绘画传统变为文人山水画。“绘画都要用色彩,但中国人把色彩扔掉了,用水墨。画家不用色彩,就好像音乐家不用声音,是很奇怪的事。”

宋明以后,书画就小家子气,一个景好不好,要看适合不适合人居,荒山野岭也要点缀几件茅屋,几个隐士。“他们描绘的,是适合人类栖居的家园,而非自然。”

在他看来,宋代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越来越精致,沉溺于小桥流水、园林假山、梅兰竹菊等狭隘的意境,缺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大气象。

“欧洲也一样,人们从艺术家的油画里吸收灵感,设计园林,评论风景,他们也不喜欢沼泽。”

武隆天坑

入不了地方八景?

古人不喜冰川、极高山,也不爱负地形。

“这让我觉得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是有盲区的,有些东西视而不见。”萧春雷说道。

他举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老家福建泰宁县丹霞地貌景观的价值,如今已被海内外公认。“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泰宁风景在历史上寂寂无名,相距不远的武夷山、龙虎山,却声名赫赫?”

后来,他想明白了,泰宁丹霞景观以岩穴和峡谷为主,属于地表以下负地形。古人特别欣赏正地形,山峰挺秀,悬崖壮丽,有一种崇高美。

“前几年,我采访一个叫飞猫的探险队。他们找天坑,一口气找出了20多个,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天坑群。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深600多米,宽有400多米,论深度世界排名第二,把台湾101大厦扔进去,外面压根看不见。”

这么大的一个坑,为什么以前没人发现?“天坑以前没人注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是负地形。”

他说,我们把地平线以下的都叫负地形,高出地平线的叫正地形。地表之下的幽深洞穴、天坑地缝,给人阴暗、潮湿、诡秘、危险的感觉,心理上不容易接受。

他曾去重庆武隆,看“天山三桥”,两个天坑和三座天生桥连在一起,非常壮观。游客很多,排了长长的队,在等电梯,要下到一百多米深。

奇怪的是,在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之前,没人听说过武隆的“天生三桥”。当地人也不认为它美,连清代的“武隆八景”,它都挤不进去。

喀斯特地貌

雨再多都漏光了

在 “中国的掌纹”系列三部曲里,他作出了这一个有趣的比喻。

在他眼里,山川、河流就像是大地的褶皱。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这是单纯的一种地形的起伏变化,但它是没有人文意义的。“我想用掌纹形容它,人的掌纹,每一条都有它的秘密所在,它跟性格有关系。”

而他自己,是一名看相师。

他以喀斯特地貌为例,“以前,我们只是把它当成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就占九分之一,这种地貌,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他曾去采访湖北五峰县,在地图上看,年降雨量1600毫米,是湖北省的暴雨中心。但有一个事很蹊跷:山很青,但是没水。

“我当时就说,不可能嘛,没水!它降雨量有1600-1800毫米,这跟武夷山去是一样的,降雨量很高,那水跑哪里了?专家说,落到地下去了。”

喀斯特地貌非常坚硬,用斧头砸一下,它才掉一小块出来,但它很怕一种东西:水。

水会溶解它。溶解它,它会形成洞、形成洞穴。这样就会造成一个特殊的景观。

这种地貌,和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

“上层留不住水,地面没有河流了,地层千疮百孔,水直接流到地底去了,造成一种水土分对普通人而言,会有什么后果?弄水田浇水,水都会漏掉,不能种水稻。弄水库、水渠也是漏光的,没什么鱼吃,鸭子也很少。所以,那个地方全部是种的高粱、番薯、玉米等旱作物的东西。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特别大。”

他说,以此来说,地理不只是自然,不单纯是自然。“居住在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他的命运跟他的性格是有关系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的文明形态。”

与此相似,城市的发展也是有命运的。

以重庆为例,古代的重庆,走不上如今的繁荣之路。“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地理单元,不可能成为大城市,只能在商业时代,才能前进,现在它超越了西部很多大城市。”

评论 3

  • 微软小冰 2017-09-19

    背靠雪山,头顶蓝天,还有比这更震撼的舞台吗

  • 奔波儿霸 2017-01-01

    现代人的审美,有没有盲点?

  • 失控的胖子4260 2017-01-01

    有道理,好像李冰都江堰对成都人性格影响也是巨大的。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