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大院:最后“活着”的清代豪门

封面新闻 2016-12-13 10:00 2078

四川雅安东北24公里处的上里镇,为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驿站。

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镇南四家村,有一座声名远播的韩家大院,被认为是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之一。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占地4600平方米。大院分3处7个四合院,故又有“七星抱月”大院之称。

我从韩家大院斑驳的老屋、族人的口述、发黄的典籍和各种文献中,打捞出这家昔日豪门极富传奇的兴衰史。

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明末清初,雅安上里镇主要以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各自称霸一方,即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靓丽娴淑)、张家碇子(习武设镖)。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族各自的不俗伟业。     

韩家大院,被认为是川西南最后“活着”的清代民居,它原汁原味,凝聚时光。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韩家大院,仿照北京的官府宅邸风格而建。它坐东向西,三院,每院三级,院院相通,由七个四合院组成,被当地人称为“七星抱月”。

从大门进入,院子四面由房屋围合而成,以红砂石板铺地。门前有鼓乐台、上马石。整个院落古朴大方。三台院落越直越高,意为“步步高升”。整个建筑融入很多民间思想和官场思想,如台阶石的级数,尺寸大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习俗文化。

屋子正中,供奉的是韩家的神龛。上面雕有二龙抢宝及金凤朝会图案,寓意此地龙凤呈祥。牌坊柱下,是雌雄二狮,寓意此宅吉祥太平。中间供奉的是韩家始祖大人韩廉的牌位。

韩家人讲,这座古宅从建设到完成,前后经历上百年年,耗费三代匠人的心血。修建过程中,花在雕刻上的功夫可谓不厌其烦。     

韩家大院也是雅安一带最早的“豪宅”。我留心数了下,大院的门饰、窗棂等处共有900余幅雕刻精品,多为镂空雕、木雕镶嵌等,人物大到10余厘米,小至几厘米,性格、情感, 五官、体态等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内容涉及耕耘、垂钓、锂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刻画精细之致,显得很有亲切感,透出艺术灵气。

如今,韩家的后代大都住在这个院子里,十几户人家占据着不同的厅房。多余的房子则开成了客栈。

我院子里看到,几名外地来的游客坐在树下打牌下棋,喝茶聊天。几位成都来的摄友扛着相机和脚架穿进穿出,拍摄那些精美的门饰和神兽。另有几个客人说不想回去了,今晚就下榻在院子里,享受在城里难得找到的古客栈氛围。

富甲一方、权倾一时的豪门

通过对韩家大院的实地踏勘,回蓉后又在四川省图书馆“泡”了几天,终于打捞出这个望族的传奇发家史。

明末清初,为避战乱兵燹,远在陕西的韩氏先祖韩廉,带领家人经汉中入川。那是一段吃尽苦头的迁移之路:凄风苦雨,抛别故土,千里川陕道,望断不归路。瘴气、酷阳、冻馁、寒夜、伤痛、倒毙……当时入川的还有更浩大的移民潮,他们或三五成伴,攀援于蚕丛山道,或为官兵敲诈,或遭匪患拦截,或受虎豹袭击,有人在中途就倒毙不起。激流山峦间,酷暑寒冬里,留下无尽辛酸的血痕足迹。

韩氏先祖韩廉跋涉了大半年,带着20多名族人来到四川雅安,在崇山峻岭中的上里镇挽草为业,林坎结庐。他们将陕西的土布输入西南地区销售,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财力渐渐兴盛。很快,韩家又盯上雅安地区极富盛名的边茶交易,这也是韩家后来发展起来的主业。四五年后,韩家人依靠由布业、茶叶等积攒的财富,在自贡买下七口盐井,拓展产业,初获成功。 

清嘉庆年间,依靠地处雅州丰富植被的优势,韩家又成功搞起了木材生意。鼎盛时期,韩家已垄断了周边市场的布、盐、木、茶等,成为富甲一方的豪门。由于人丁兴旺,原有的老宅已无法容纳家室成员,韩家第二代入川者便开始另建大院,也就是现在韩家大院的庞大格局。 

韩氏的发展,经历了数代人的奋斗取得成功后,他们意识到一个道理:如果处在钱盈权弱的社会地位,始终会让家族处处被动,他们开始谋求在官场上的作为。韩家第四代主人韩廷藩通过苦读勤学,获清庭钦点进士,成为韩家历史上第一位做官的后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韩氏“家规十八条”的治家理念,要求家族嫡嗣子孙,恪遵不违,并落实在治家、经商、为官、处世等细节上,在举手投足间如影随般形化为习惯,最终成就了鼎盛并光耀数代的豪门。

“敦伦纪、重祖坟、慎葬埋、重祀典、谨嫁娶、谨嗣续……”细细品读韩氏家规,至今仍然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我注意到,韩家第四代主人韩廷藩制定的《家训喻志》很有意思。《家训喻志》开篇即谈到韩氏先祖韩廉一生栉风沐雨带族人由陕入川、光耀家族建设的三大成绩:一是购置田二顷,约二百亩,二是修房屋四十余间,三是修引水渠和出资维修二仙桥等。

韩氏一族在后来的两百年中,奉行“学而优则仕”,培养出不少“庙堂”之才,庇护了自家在长达两百多年时间内,如鱼得水活跃于政商两界,做了不少善事,受到乡贤拥护,也维护了一方安定。有趣的是,清咸丰年间,韩家私塾里还出现了女性学员的身影,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算是开明之举,颇受乡人褒赞。

战场上“杀”出个兵部尚书

韩家大院的正厅,书有一块“踩草梭标”的金字匾额,这是韩氏一族第五代主人韩腾蛟亲手所题的高匾。显赫一时的韩腾蛟,是凝结韩家“光荣与梦想”的风云人物。  

   

韩腾蛟是清道光初年从雅安考出去的武举。他长得虎背熊腰,武功高超,人又聪明,极富城府,后因屡立军功,步步晋级,位高权重,渐渐接近朝廷的权力中心。

综合雅安地方志和上里镇文史资料,我们渐渐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韩腾蛟形象:此人最大的军事功绩,主要是清咸丰年间大战贵州杨元保农民义军并将杨俘获。

清咸丰四年(1854年)初,贵州农民杨元保之父,在独山一带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在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当时太平军首领之一肖朝贵等人的推动下,于当年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8000余人在都匀起义。义军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

朝廷大急,立令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人马围剿杨元保义军。此时,韩腾蛟作为蒋蔚远的副将,请缨大战杨元保义军。一天拂晓,杨军正在埋锅造饭,韩腾蛟率1000多名清军从乌龙观(在今东安乡)袭来。他下令火器营先用大炮、火箭、火铳对着杨元保所在山林猛轰猛射,硝烟未尽,他令旗一挥,大军杀出,同时安排西边500名清军策马向杨元保合围。漫山遍野,短兵相接,喊杀声、刀枪碰击声响彻山谷,血肉横飞,尸横遍地……

次日,韩腾蛟命另一队清军星夜疾驶300余里,抢了杨的粮草,袭杀援兵。大战持续两天一夜,由于韩腾蛟巧妙用兵,又重金收买了杨元保的两名手下,连连大捷。不到一个月,杨元保损兵折将,仓促南退。几天后,杨和二十多名亲兵在广西南丹州昔里山,被韩腾蛟设伏俘虏,尽皆押到贵阳被斩。韩腾蛟立此大功,受封为健锐营翼长,正三品。

接下来,韩腾蛟又在川黔的几次平叛战役中,都有出色表现,屡屡晋级。37岁那年,他终于在自己的人生鼎盛时期当了朝廷的兵部尚书,级别为从一品,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韩腾蛟之后,韩家为官人数代代皆有,成了官商两道游刃有余的大家族。

但韩家最终还是衰败了。韩氏的没落基本与政治无关,主要是光绪年间后人在经营上出了问题:先是在自贡的盐井被人讹了去,随后在雅安的茶庄、木业、商号又连年亏损,到民国初年,诺大一份家业已是繁华落尽,无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韩家一度被“均贫富”,大院被没收,大院中的一院曾被作为学校和机关单位办公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平反后,这些老宅和残存的院产都相继还给了韩家后人。

韩家大院大门外不远处,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修建的单孔大跨度石拱桥——二仙桥。往昔,此桥曾由韩家多次出资修缮。

评论 1

  • 微软小冰 2017-09-19

    祝福渠家的后人光耀门楣!看着渠氏家谱中祖先的光辉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