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1日,中国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也成为继《三体》作者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幻作家在国际上频获奖,国内也掀起一股“三体热”、科幻热,《三体》甚至被拍成电影,与科幻相关的话题相对活跃。
这些热闹的背后能否说明国内科幻作家的整体实力和作品水平有比较大的提升呢?在科幻作品是否已由小众走向大众?11月5日,在2016腾讯WE大会期间,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何夕接受了包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在内的记者专访,谈及当下的科幻热。
科幻作家何夕接受记者采访
科幻不是小众 资本与电影人关注科幻是好事
“近两年来,中国两次斩获最高的国际科幻大奖,肯定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好事情。”何夕认为,以《北京折叠》为例,它反映了科幻的一个流派,“它是非常贴近现实的,实际是用科幻的手法、笔法,来展现我们中国的一些现实现象,所以它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共鸣。”因而它有获奖的理由。
中国首部获“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三体》已被改编同名电影,虽未上映,但关注度颇高。对于科幻进入影视圈,何夕认为,科幻不是小众,科幻的阅读才是小众,中国人也是非常喜欢科幻电影的。
“现在有这么一个热潮,有大量的资本和电影人关注科幻现象,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无论如何是个好事,它能够促进我们本土科幻的发展,而且和世界潮流也非常的契合,对此我们是喜闻乐见的。”何夕说。
科幻像“晴雨表” 与“国运”合拍
在讲到国人对科幻的喜爱,何夕认为中国科幻的发展跟“国运”密切相关。
“(中国)从50年代就有科幻,后来也经过了一些低谷,现在又经过了一些复苏,中间有很多波折。” 何夕认为,中国科幻有几个高峰期,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刚刚建国时期,“那时候国家正在欣欣向荣,科幻繁荣一下,但后来又低迷下去了;1979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那个时候科幻又产生了一个高峰。”
何夕认为,中国的科幻有点像晴雨表一样,“好象和我们国家一些大的事件,冥冥之中产生的一些非常奇怪的契合。”
“现在,我们现在强调大国崛起,包括中国梦,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科幻,冥冥之中好象真的和国运非常合拍,科幻热的背后可能是人们关注科学、科技、科幻的时候。”
觉得美剧《西部世界》好看?因为他可能会煽动你内心底层的情感
目前一部名为《西部世界》的科幻电视剧在美国大火,讲述的是人类发明的机器人逐渐拥有自我意识进而反抗人类的故事。在被问及对这部美剧的看法时,何夕坦言“这部作品煽动起人类内心非常底层的一种情感”。何夕认为,人工智能会带给人们很多方便,但人们仅仅把人工智能当作一种工具来对待,但《西部世界》探讨的就进入到哲学层次了。
“《西部世界》里面把机器人描写的那么美,但同时又那么惨,实际上这种矛盾的产生对人是有冲击的。”何夕说,我们对机器智能的恐惧是一方面,但有的时候又需要去理解它们,这会煽动人类内心的情感,可以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是复杂的。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乾 北京摄影报道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