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继和 绘图/罗乐
把嫦娥、西王母和羿(后羿)三个人的时代和地域综合起来看,奔月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山海经》所记录的远古时代,是五帝时代高阳氏颛顼集团及所融入的其它小邦国部族在若水区域的产物。
颛顼前期家为巫史,人人祭神,尚未“绝地天通”,群巫可以沟通天地上下。“昆仑之墟”、“登葆山”(灵山)、“肇山”丶“青要之山”,是巫咸国十巫作为天梯上下,并与天上群帝交接通路的地方。其中,有一座山叫“丰沮玉门”,是“日月所入”的天门。这座山也叫“日月山”,在大荒之中,立有“天枢”,控制日、月、星辰运行的次序。唐代武则天曾在长安立“天枢”作为文化中国大一统的标志性符号。生十日的羲和、生十二月的常仪,都是弱水(若水)环绕的“海内昆仑之墟”的神。诸神“翱翔云天”,群帝“掌控百药”,“日”有建木为标,“月”有若木为标。在这个日、月诸神活动的区域发生飞月、奔月、射日、不死药、不死树的神话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特别是颛顼后期实施“绝地天通”改革以后,昆仑之墟就连群巫也不能随便往来,只允许仁羿可以上下:“海内昆仑之墟”,“帝之下都”,“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他有射日的本领,能奔月的嫦娥自然被派为他的妻子了。这就是嫦娥奔月神话之所以能发生在昆仑之墟至若水之域的由来。在太古时候,这个传说的地域还是空泛的大范围虚指。到远古时候,五帝时代就指到“岷山”,到上古夏商周时代就指到了若水区域。到历史时代就落实到了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及其河谷。这是神话传说演变的规律,是祖先传说的口述史。这个传说中的嫦娥和西王母的故事变异不多,而羿的变异就多了,就连名字由羿,到后羿,再到仁羿,再到夷羿,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嫦娥奔月故事的本末。
袁珂先生认为:“仙话浸入神话范围,表现得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嫦娥”,“一切仙话,大概以长生不死为主要内容”,“实际上仙话起源在道教成立以前七八百年的战国初期,从《山海经》里可以找出许多神话被仙话浸染的痕迹可以为证” ,由此可见“嫦娥奔月神话,在战国初年就已经仙话了”。袁先生说神话与仙话都有自己的起源,“仙话”源于“长生不死”的思维,仙话、神话又各有交叉和融汇浸染,这是正确的。但我认为他把“仙话”起源说到战国时代就太晚了。实则“仙话”起源于古蜀三千年前三星堆人和金沙人飞鸟崇拜从人面鸟身到羽人,直至太阳神鸟和蟾蜍金箔,出现“奔日之仙”和“奔月之仙”浪漫梦想雏型的时期。王嘉祐先生更认为“神仙道”起源于6000年前的昆仑凤鸟崇拜,这也是卓识深见。但我认为确有考古和文献依据的是“古蜀仙道”(古蜀五祖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皆羽化成仙)3000年。
仙话的主要内容,其来源不是一,而是有二:一是长生不死成仙,二是羽化轻身飞仙。“嫦娥奔月”便是这两大仙话思潮作为历史背景的产物。
“嫦娥奔月”故事就是上述长生久视、长寿不死和羽化轻身、飞升成仙两大神仙信仰思潮的产物,是仙化浪漫主义的梦想精神的最高结晶。嫦娥偷不死药,是长生不死思维的体现。嫦娥最初飞到月球里是变成蟾蜍:“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月精之仙是飞上天的蟾蜍,后来的故事才把嫦娥与蟾蜍分开,再加上玉兔、斫树的吴刚和不死的桂树,既有不死药不死树不死人相陪,还有玉兔蟾蜍青鸟等可爱的禽鸟动物成仙相伴,这是羽化成仙思维与长生成仙思维已经结合融会在一起的体现。因此,嫦娥奔月是古代以仙化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信仰的结晶。而蜀地则是嫦娥奔月故事的起源地,或者是起源地之一。若水环绕的安宁河谷则是浴月、生月、奔月神仙传说的产生地。因此,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的发生地定在若水流域安宁河谷是合理的、可信的,是高阳文化理想主义精神一面传承传习的结果。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