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骨城:国内最大的古山城遗址(下)

封面新闻 2018-11-16 18:24 38175

李贵平   文/图

穿过荆棘树丛,顺着墙根终于登上了乌骨城之巅。这里是乌骨城北门遗址,基本上可以俯瞰整个乌骨城走向。

眼前的乌骨城老墙,已被风雨打磨得斑斑驳驳,厚厚的青苔和云卷状的苔藓植物,纵生而蔓延。我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中跌宕回荡,有些应接不暇。越是寂静,我脑子里越是金戈铁马。

乌骨城,像一个不规则的簸箕形,一面靠山,三面被突兀的山峰和陡峭的岩脊围起,它由城门、城墙、天然屏障和附属设施等组成,地形易守难攻。

隋英军告诉我们,乌骨城遗址周长达16公里,城墙全长7527米,现在保存完好的有2355米,由86段人工城墙和87段天然屏障组成,气势恢宏,首尾呼应。山城整体结构中,还有三座高山哨所遗址、一处烽火台遗址、一处旗杆座遗址、一处点将台遗址、一处枯井遗址、一处采石场遗址和一处窑址遗迹以及若干“夹沙素面陶片”,这种遗存,具有独特的高句丽时代特征。

“每至秋冬,江雾渐起,如梦如幻,巍峨城堡宛若云中漫步。而到严冬,那些松散、潮湿的雪片从天上软软地坠落,落到城墙、营房上,也落到纵横的山峦里,成为多孔的浮冰。”诗人隋英军这样描绘当年乌骨城的繁景。

耳边山风呜咽,吹乱了我们的头发,也吹开了我的思绪。远眺,凤凰山最高峰攒云峰,和东大顶子峰东西相对,环环相扣,铁桶般拱卫着乌骨城。遥想当年,外人要想打进来,恐怕得有多少人灰飞烟灭呀。

那天下午,我在乌骨城还看到跟五女山城相似的墙体结构——全部采用大块楔形石镶砌外墙面,成排成行,叠压错落,墙体内部用狼牙石重叠装砌,城墙虽经千年风雨却稳坐在山脊之上。

近年来我走过国内不少古城垣,那些城墙在修建时几乎都用了共同的“配方”:用石灰、糯米汁、桐油、猪血等配制成粘合剂,如甘肃嘉峪关、湖北襄阳古城墙和四川阿坝州沃日土司官寨等,地基深厚,墙体坚固,若非遇到天灾人祸,基本上可以跟岁月抗衡下去。

而像高句丽山城这种不用任何粘合剂,直接以楔形块石“干砌”的城墙,遗留上千年仍保存至今,的确让人脑洞大开。

秋天的阳光带着金亮的张力,透过密集树林,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落满一地的铠甲片儿。山风呜呜劲吹,仿佛要把我吹下眼前这数丈高的石墙。偶有鹞鹰扑腾着黑色的翅膀吱吱飞来,好奇地在我们头上盘旋一阵。看着这些高山之上的严整城墙,我无法想象,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建造城墙用的石块就靠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山岭。这经年累月蚂蚁搬家般的劳作,换来了屹立千年的宏大建筑。

乌骨城西南接“白岩城”(今岫岩),东接鸭绿江水路,可达今宽甸南端,直通鸭绿江上游高句丽的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资治通鉴》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军大将李世勣军猛攻白岩城,“乌骨城遣兵为白岩声援。”似乎暗示这乌骨城是个屯兵策应之地。《旧唐书》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将薛万彻“进兵围泊汐城(今宽甸县虎山头)……高句丽遣将高文率乌骨、安地诸城兵三万余人来援”。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灭高句丽后,乌骨城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

乌骨城遗址中,我注意到那些倒塌的城墙石块。这些历经风雨的石块,据说主要是在雷电、山洪、地震、水土流失等自然伟力的作用下,加之久无人居而慢慢倒塌的。任何强悍的躯体都经不住自然岁月的摧残。当地文管所统计过,这些倒塌的城墙总长度为5170米,由55段组成,墙体倒塌于墙基两侧,主要是外侧山沟,但城墙基础均在,仍非常雄伟。倒塌的主要段落有:北门段、大芹菜沟段、凤凰山口段。在南部靠近居民区的城墙,有一部分城墙毁坏严重。这些千百年来被当做城堡构件的东西,凝聚了当年的剑气,见证了战争的杀伐,让人想到长埋在泥地的兵马俑。

凤城市文管所原所长、考古学家崔玉宽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专家。1985年春,他和凤城市边门文化站站长李炳富开始对山城做深入考查,他们连续一周吃住在凤凰山下,在林间穿梭,在山崖上攀爬,用皮尺丈量着计算,用相机拍摄,在本子上写画……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崔玉宽提供的资料说,此城始建于晋安帝(404年)高句丽势力进入辽东之后,距今约16 00余年。明《辽东志》上说,乌骨城“可容十万之众”。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