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专访《五问中国经济》
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专访稿《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专访《开局首季问大势》
5月9日,“权威人士”第三度发声谈中国经济。《人民日报》在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封面新闻记者发现,这是“权威人士”去年5月以来第三次以此规格在《人民日报》上谈中国经济。之前两次分别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
到底说了什么?
《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依然是问答结构,分别是: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在前一篇文章《七问》中,“权威人士”也曾谈到中国经济走势: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L型增长阶段。
对于刊发对权威人士的访谈,《人民日报》曾在报道中提到:“紧扣热点难点问题,深度解析经济大势,明方向、增信心、稳预期,有力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封面新闻记者发现,此前两篇文章均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属微信公号“学习小组”撰文称,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是极其特殊的待遇。通常只有在总书记发表讲话、中共召开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全国两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重要文件等少数重要情况下,才会出版单行本。此次,汇集出版《人民日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的文章,足见其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和特殊蕴涵。
背后的原因,《人民日报》的报道曾给出答案——为帮助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2月14日,在该单行本英文版出版时,新华社发文称,“对海外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权威人士
对L型走势做出哪些判断?
三篇文章中,《七问》和《开局首季问大势》都提到了外界非常关注的中国经济走势问题。
在《七问》中“权威人士”表示,“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在5月9日的《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中,“权威人士”再次对经济的L型走势做出更细致的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权威人士还表示,“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权威人士”解释称,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这彻底打破了市场对“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的幻想,未来“不会有V型反弹”而是“L型增长”,这对于明确未来预期、去除不必要的争论有重要意义。
在《五问》刊发后,长期研究国企改革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也曾表示,报道五问“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未来政策做出指引。“这是一篇回答当前重大经济问题的带纲领性特征的文献。”
权威人士
到底是谁?
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外界就不断猜测“权威人士”是谁?来自《人民日报》旗下的相关微信公号也不断推出文章,就“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体现做出梳理。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其实“权威人士”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已有很长历史。《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曾指出: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沿袭自中共历史上的悠久传统。
据微信公号“侠客岛”统计,截至去年5月,《人民日报》至少有1605篇文章1770次提及“权威人士”。其涉猎范围广泛,从最开始的战争、外交,到房价、文化、工业,有时甚至还有围棋。近年来,“权威人士”则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频率较高。
此前,“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侠客岛”称,此次“权威人士”则“具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并且一针见血,落地有声”。
管清友也认为,“权威人士”的表态带有非常强的个人语言风格,是一种“短、实、新”的文风,即便未必出自“高层手笔”,无疑也代表了最高层的声音和态度,甚至个性与风格。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