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郎咸平,这些学术大咖竟然都来这个学校?!

封面新闻 2016-10-14 20:10 2260


近日,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师生们可有福啦!为庆祝十周年校庆,校庆月期间,天天都能享受高水平的学术“营养套餐”。

看看这华丽的阵容: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著名学者王守常,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王绍森,《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著名时政评论员丁刚,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等20余位专家学者。

学术大咖们带师生走近外交、艺术、文化、经济、科技、心理等多个领域,聚焦中国创造、“一带一路”、世界格局等热点问题。

那么这些学术大咖到底说了什么呢?

于丹:“明明德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主题,为锦江师生带了一场思想与语言的饕餮大餐。

两个小时的报告,于教授游走于《周易》《老子》《礼记》《庄子》《大学》《论语》等经典中,信手拈来,妙语连珠,挥洒自如,生动讲述了“天人合一”、“大道至简”、“君子气象与人格养成”三个专题。

“观念与哲学是生命的起点”,“‘明明德’是从自己培养好习惯开始的”,“人靠学识让自己更明德”,“每个人的此刻,都是他所有历史的总和”,“小满就是一种小确幸,是小小的可以确定的幸福”,“好奇心是最大的催化剂,而喜欢则是最大的驱动力”,“大学生知道个轻重缓急是爹妈最放心的事”,“人生的冷漠与惰性才会真正毁掉大好时光”,“能享受有品质的孤独与寂寞也是一种奢侈”,“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寂寞才不会把他打垮”……于教授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的金句和故事引得听众回味无穷。

靳埭强:“以一画之法为基础,文化为本,共创字体新领域”

“字体设计要从一笔一划谈起。”简单的黑色休闲外套、一件艺术范十足的字体设计白衬衣,笑容和蔼的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靳叔”——靳埭强与师生畅谈现代设计文化中的文字之美。

靳叔从《六书》开谈汉字构造规律,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文字的起源,详细阐述了不同字体的历史与构造,并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文字设计之美。中国银行的著名商标,就是靳叔在保留郭沫若行书的风骨下,巧思设计而成。

对靳叔来说,传统文化始终是他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他认为,印章、剪纸、对联等传统文化中的字体来源于生活,又与生活高度统一,独具美感。靳叔鼓励青年设计师注重传统文化,“以一画为始,文化为本”,用字体设计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焕发光彩。

郎咸平:大学生要寻求资讯的差异化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师生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展望”进行了分析探讨。

郎咸平教授说:“打破惯性思维,获得资讯的差异化才是读大学的目的。”

郎教授以“优衣库”这类“小而美”的便利型商店为例,指明了思维转化与升华的重要性。以“三里屯”“太古里”“宽窄巷子”“东郊记忆”等具有体验式特点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为例,预言中国将爆发体验式消费。

郎教授逗趣地说:“今天的演讲就是使台下的聆听者比没有听过的人拥有优先权。”他希望每位同学能够有所感悟,从现在开始寻求资讯的差异化。他相信,在未来的十年内,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的学生中,会有很多成为具有资讯差异化的优秀企业家。

丁学良:“掌握一门技能、能实践的人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水上漂’。掌握一门技能、能够实践的人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与师生共同探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对“中国创造”作出贡献的几大途径。

丁教授向大家阐述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经济学概念,并回顾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之路。“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他进一步阐明了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即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的重要性。

 “第一,多建设实验室、工作坊等能供学生磨练技能的实践场所。第二,多与社会接轨,建立校外培训实践基地。”丁教授向高校提出了两点建议,希望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和锦江人能更好地为“中国创造”作出贡献。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封面新闻 吴雨佳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