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储藏室的铁门被冰霜覆盖。(新华社记者梁有昶摄)
新华社伦敦9月22日电(记者桂涛)人体基因检测商业项目属于新鲜产业。在英国桑格研究所,作为全球基因测序领域名列前茅的机构,所有供测序的基因样本均为匿名提供,仅供研究使用。
桑格研究所以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命名。桑格获称“基因组学之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研究所1992年创建,原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大规模基因测序项目而生,现在专注于借助基因测序技术让人类更加了解生命规律、诊断和治疗疾病。
“基因MP3”可连播5万年
研究所坐落于剑桥市郊外,距离首都伦敦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靠近一座18世纪猎场,环境僻静。研究所乍看像社区中心:小湖、草坪、酒吧……看不到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只有戴上护目镜和橡胶手套,走进那几栋玻璃幕墙建筑中的实验室,才感受到“科学”氛围。
研究所的基因测序大楼里,玻璃幕墙后放着一层层存满基因数据的硬盘,绿色显示灯不停闪烁。工作人员说,这些硬盘里存储的数据如果转换成MP3格式的“音乐”,能连续播放5万年。
实验室里,20台用于读取基因组序列的白色方形机器整齐排列,看似复印机。这些机器同时开动,需45分钟,即可读取20个人的基因样本。
研究所副主任茱莉亚·威尔森告诉记者,研究所创建时,人员不到50人,现在超过1000人,包括80名博士生、120名博士后。研究所资金主要来自赞助,5年为一个赞助周期。2016年至2021年周期,桑格研究所从英国最大慈善基金惠康基金会获得4.5亿英镑资助,预计将从第三方另外获得1亿英镑。
威尔森说,研究所有四大研究方向:癌症与基因变异、细胞遗传学、人类基因学、寄生虫与微生物。研究所正在对人体内37万亿个细胞中的一部分做测序和分析,试图绘制一份“人类细胞图谱”。
基因学家们认为,癌症的发生源于基因序列异常,基因测序因而可以发现患癌风险,再借助药物改变变异基因,终极目标是治愈癌症。
远忧近虑不仅限于基因
研究所为庆祝创建25周年,在户外新建一座小花园,准备不久后栽种一棵苹果树幼苗,种子来自剑桥大学所移植的那棵著名“牛顿苹果树”,以示传承和发扬科学探索精神。
不过,围绕基因研究的争议始终存在。花园紧挨着一间贴着“社会与伦理研究”标牌的工作室。工作室用于联结赞助方、研究者、公众和立法者,以确保信息顺畅、决策科学。
研究所的尼克·汤普森教授告诉新华社记者,他的妻子从小被领养,经由基因检测了解到原生家族的遗传疾病,为可能面临的患病风险做好了准备。不过,汤普森担心:人体基因测序技术一旦普及应用,可能会出现“检测权”争议,比如,雇主如果要求雇员接受基因检测并公开可能的疾病风险,无疑“让人不安”。汤普森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是否接受基因检测。
罗贝托·阿玛托博士来自意大利,曾在东南亚研究疟疾寄生虫的耐药性。他说,他做过在英国流行的“23andMe”基因检测,了解自己可能会罹患的疾病,但不会建议他的母亲接受这类检测,因为担心她没法像自己那样以冷静态度面对检测结果。
在桑格研究所这样的“桃花源”,难免受到眼下正胶着的“脱欧”议题干扰。研究所不担心资金来源受影响,因为只有一小部分资助来自欧洲联盟;但这里不少科学家来自欧盟国家,担心英国退出欧洲联盟后跨境来往不再那么便利,一些人未雨绸缪,着手申请英国护照。
阿玛托是其中一员,希望英国“脱欧”后意大利和英国的双重国籍让他能在英吉利海峡两岸自由通行,像现在一样。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