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付思雅 图 刘华民 林丽江 严小华 潘义文 九龙坡旅游局
放眼全国,数以万计的地名中以“九龙”命之的不过寥寥13处,而其中声名最大者,当属重庆九龙坡。龙在前,凤相随。龙凤在中国作为对称意象往往一起出现,作地名使用时更是分隔不得,寓意龙凤呈祥,暗合周易阴阳之说。九龙半岛、九龙滩、九龙桥、九龙寺,金凤镇、九凤山、九凤瑶池,还有二者结合之所龙凤寺,皆是例证。一阴一阳相得益彰,龙凤呈祥,正是“江山多娇城,龙凤呈祥地”的生动写照。
青山绿水,林木葱葱,九龙坡“都市后花园”的美称自有美意。
龙凤地名聚集之地
“龙凤”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绕不开的文明符号。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走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从稍显单一的原始文明到如今纷繁多样的工业文明,“龙凤”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徽章、图腾、标志,若按照功能影响排名,“龙”当坐头把交椅,“凤”排名第二,这是毫无疑窦的。
无独有偶,龙凤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就是同步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龙凤纹”彩陶细颈瓶便是一例。但是,龙凤究竟代表着什么,寓意着什么?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同样有据可考,汉《孔丛子·记问》写到“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便是“龙凤呈祥”泛指吉庆之事的确切出处。自古以来,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古皇室御用图腾,抑或只是男女新婚时贴在窗棂上的贴纸,各地随处可见的龙凤地名……当代人的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龙凤”的身影,昭示着从远古遗留下来的威严尊贵,仿佛自带阴阳相生的神秘力量。
对此,生活在重庆的人们早已见怪不怪。象征“龙头”的龙头寺,是人们踏上远途的第一站;机场两路的主干道名为“双龙大道”;“双凤大道”在侧与空港大道相连。数目更多的还有龙道,龙山大道、龙华大道、锦龙大道……大龙道名下还有许多小龙道,龙昌路、龙旺路、龙升路、龙盛路………不胜枚举。龙凤道多,龙凤地当然也不少。据统计,偌大一座重庆城有1000多个地名,其中以“龙”点睛的镇街乡有82个,占全市镇街乡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带“龙”字的行政村数量则更是可观,达到了711个,占全市总行政村数量的百分之六点五。凤凰紧随其后,带“凤”字眼的镇街乡有12个,行政村115个,当然这其中还有“龙凤”合体的地名,比如合川的龙凤镇,九龙坡的龙凤寺等。
九龙坡因中梁山之隔,形成了独特的东“龙”西“凤”人文景观,毫不夸张的说,九龙坡可能是中国拥有“龙凤”地名最多的旅游目的地。九龙滩、九龙桥、九龙镇、九龙寺,龙啸长吟;金凤镇、九凤山、九凤村,凤舞九天。在这里,关于“龙凤”之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何止一箩筐,更何况地名背后,藏着的是九龙坡数百年的好风景和数不尽的人文风情。
“龙地”与“凤地”皆有青山绿水,飞流瀑布、山花烂漫、层林叠嶂,不一而足。
揭开“九龙”的神秘面纱
老一辈讲,九龙坡原本不叫这名儿,而是跟石桥铺的“铺”字相同,名叫九龙铺。1939年3月,现重庆南站处修建九龙铺机场;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来与蒋介石开展历史上著名的“重庆谈判”,并在谈判后签下历史上有名的《双十协定》,可谓胆色过人,举国关注。所以当《新华日报》记者错把九龙铺机场写作九龙坡机场的时候,以“坡”作“铺”的误会也广为流传,“九龙坡”三个字也在全国打响了名号。
那么,“九龙”又因何而来?在重庆,有不少“龙名”的来源都是因为落难皇帝朱允炆。作家李正权在《重庆地名杂谈》中提到,据说朱棣杀向皇城,攻陷南京时,侄儿建文帝从地道逃走,扮成和尚,流浪各地。后来为躲避追杀,一路从江苏、湖北进入大西南。所以川渝云贵四省市,遍地都有他的身影。举例来讲,像最为世人熟知的磁器口,曾经改名为龙隐镇,正是因为建文帝曾涉足于此,导致宝轮寺的佛光更加耀眼,井口到李子坝一路都能看见。更具传奇色彩的说法,是当建文帝走进宝轮寺时,头上突然冒出了头发,而这预示着他将重登皇位。所以磁器口的改名是因为真龙天子的到来。重庆城里与之相关的地名还有很多,比如化龙桥到土湾那条路被人叫做龙隐路、统景旁的龙藏寺、龙门浩、来龙巷等等,所以不妨大胆假设九龙坡的“九龙”,或许也与建文帝的踪迹有关,此是一说。
而另一说,则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九龙”来源。九龙坡境内原有一个地方,叫做“九龙滩”。据《重庆市地名词典》,九龙坡境内王坪山岩石上镌有“九龙滩古迹”五个大字,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得名九龙滩。而这九龙滩,同样流传着不同说法却同样打动人的故事。
其中一说,讲的是长江北岸万家堡,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家徒四壁,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儿子小宝刚满9岁,机灵俏皮,日日上山割草以换米钱。有一日,小宝在半山腰的一处格外不同的小土坑里,找到了具有再生力量的宝珠,母子俩过了一段吃喝不愁的安生日子,对有困苦之人慷慨解囊,从不吝啬。当地知府眼红这样的财富,便让差役去将宝珠取回来。被差役围追堵截的小宝,情急之下将宝珠吞进肚子里。回到家中,小宝面色发红口渴难耐一直嚷嚷着要喝水,家里的水壶水缸的水量竟然不够,甚至喝干了水井、堰塘,小宝妈妈与众人目瞪口呆,一路跟着小宝找水喝。最后无奈跑到江边,小宝蹲下只一口,江中忽然出现了巨大漩涡,瞬间乌云聚集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小宝也随着雷雨化作一条巨龙,好端端的儿子不见了,母亲哪里肯依,对着巨龙拼命叫喊“小宝……小宝……”。腾在半空的巨龙听得叫喊,转圈过来,对母亲点头似应。母亲声嘶力竭,呼唤了九次;巨龙也在半空中点了九下头。正是这一次次的回应,在江中留下了九个相连的石滩,翘首若龙,名“九龙滩”。
“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牵笮沂九龙,石立纷然怒。”这是明代诗人朱家征逆流而上,舟行至九龙滩时发出的感慨。不难想象,古时的九龙滩惊涛拍岸、气势如虹,即使九龙翘首的石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影响行船被炸毁沉于江底,那动人心魄的故事佳话,依然可以管中窥豹,从“九龙坡”的大名窥见一二。
除了被历史湮没的九龙滩古迹,在九龙坡,触手可及的“九龙”遗迹,当属陶家镇友爱村代家滩的九龙桥是也。据资料记载,九龙桥建成于明成化年间,是座由九个桥墩都雕有龙头龙尾的十孔石板平桥,桥长22米,宽1.2米,高3.2米。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如今依然坚强地屹立在大溪河桥上,供行人来往,车辆交通。
九龙桥吸引了一大批古桥爱好者前往游览,他们惊奇地发现,桥上的9个龙头,其中8个呈张嘴状,独一条龙,龙嘴紧闭。据当地老人代代相传的故事所表,那是因为捐建九龙桥的人是一位名叫黄玉章的举人,这举人的上头有8个哥哥,却不知何故纷纷早逝。为了纪念他死去的兄长,便在修桥时建造了8条开口的龙代表他哥哥,一条闭嘴的龙代表他自己的感怀和少说多做的处事风格。至于民间故事的可信程度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九龙桥一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它的效用,可当美学与实用之桥完美典范。
龙凤呈祥地的风水宝地
在传统文明符号上仅次于“龙”,排名第二的“凤”往往如影随形。在九龙坡的地界上,向阳的龙地在东边遍地开花,对应向阴的凤地在中梁山的西部,同样熠熠生辉。
金凤镇地处九龙坡区西北部,是重庆主城的西大门。据历史记载,清朝初年,金凤镇原名“鲁诸场”,因外来名门望族龚氏崇奉“龙凤呈祥”阴阳八卦之说,遂在此建楼。登高瞭望,金凤镇面朝西北山势延绵如凤展翅,朝西南地形崎岖如龙盘踞。龚氏见得此情此景,当即便把鲁诸场改名为龙凤场,以贴合风水之形状。而今叫做“金凤”的由来,是因上世纪80年代,巴县地名普查,“龙凤”二字与北碚龙凤公社重名,才有后来“金凤镇”的名字。
由此看来,金凤镇地名由来与当时的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在金凤镇内,还有与九龙村对应的九凤村。九凤村的名字或许听起来并不熟悉,但九凤村内有着“小九寨”之称的AAA级风景区九凤山,早就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往度假观光。
话说到此处,九龙坡的“龙”与“凤”尚且分列于山的两旁,就好像九龙坡“龙凤呈祥地”的两翼,将两者结合在一处,寓意龙凤呈祥的集中之地,便是处于龙凤溪的龙凤寺了。龙凤寺是始建于元朝的九龙半岛上两佛寺之一,前身为祭祀龙王的王爷庙。庙内有楹联多副,其中镇江楼大门两侧悬挂着龙为霖撰书的8字联“移舟过此齐臻顺境;碧浪于兹尽作安澜”,道清了龙凤寺庙面朝长江,倚岩而建的用意,是为祈求过往船只、纤夫和当地民众平安。
总之,龙与凤的祥瑞在九龙坡这块风水宝地上彰显得淋漓尽致。尽管以上所述不是九龙坡东龙西凤,龙凤呈祥地名传奇的全部,但九龙坡龙凤呈祥地的当下与未来,当会给这些龙凤之地的盛名,锦上添花。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