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郭沫若曾求学川大 来看看川大120年出了哪些牛人?

封面新闻 2016-09-29 18:13 2359

9月29日上午,“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在该校江安校区隆重举行。

校长谢和平回顾了该校120年的光荣历史,并表示,面向未来,该校要努力办成一个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 的大学;办成一个能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能协同引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核心 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的大学。

大会现场还来了多位从川大走出去的两院院士代表和众多精英校友,他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川大开启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翻开川大120年历史,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包括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前国家领导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等,都曾在川大求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川大120年都出过哪些牛人?

1.朱德:器械课考满分,心理课也考98分

在四川大学档案馆的珍品档案陈列室,有一份学生名为“朱建德”的极其珍贵的学籍档案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这里的“朱建德”不 是别人,正是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延安,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女士根据朱德同志的回忆写成了《伟大的道路》一 书。其中,她详细地记录了朱德元帅在成都求学的经历和接受民主思潮的情况。

书中说,1906年8月底,朱德与进县赶考的年龄较大的学生们一道离开大湾,前往仪陇县。在到处听到的谈话里,最吸引朱德的是成都 新设立了一座官立高等师范学校,而且据说特别设有体育科,在那里念一年体育,便可以出来做体育教师。朱德下决心到成都进高等师 范学校。离开仪陇县的第六天,朱德到差不多拥有一千名学生的高等师范学校报到注册,办了进体育科的手续。1907年底,朱德毕业。

当时,朱德所求学的学校名为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是四川大学的前身。据《伟大的道路》一书的描述,在四川大学求学时,朱 德自以为“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不久对国事比对正规课程还有兴趣”。珍贵资料“体育学堂甲班学生第二学期积分表”显示, 13门功课,朱德平均成绩82.3分,其中器械课的成绩最好,达到满分100分。此外,心理(98)、算术(90)、教练(92)三门功课在 90分以上。全班52人中,朱德的总成绩位居第10名。

2.杨尚昆:18岁便从学校毕业

杨尚昆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1920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小,后转入附中。在后来,杨尚昆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该校于1916年成立,1931年并入四川大学)。

当时,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是吴玉章,教师中有恽代英等。在校期间,杨尚昆结识许多进步青年,参加社会科学读书会,阅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5年,18岁的杨尚昆从成都高师毕业回到重庆。

3.郭沫若:在校期间成国会请愿代表

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嘉定府(今乐山市)乐山县沙湾镇,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开贞。“沫若”是笔名,取自故乡的两条河——沫水 (大渡河)与若水(青衣江),意为不忘故土养育之情。

1910年2月,郭沫若顺利通过国文题《士先气质而后文艺》的测试,进入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高等学堂就读。1911年初,国会请愿 风潮传至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由高等学堂发起召集各校代表在教育总会开会,活跃的郭沫若被推为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1912年 ,郭沫若考进四川高等学堂理科。

4.巴金:在川大学习英文法文

四川大学的外文系,最早有两支。一支是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英、法文科,1926年,改为国立成都大学外国文学院;另一支是 1906年创办的四川藏文学堂,1914年,改为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1927年,改为公立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巴金就读后者。当时校 址在东马棚街,1931年迁入皇城校舍后,原址改为国立四川大学第一附中,现为成都一中。

巴金出生在成都正通顺街。1918年秋天,他15岁时,以李尧棠的名字进入东马棚街的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先读预科,后英、法文 科,在川大学习达5年之久。

5.江姐:在川大一边潜伏一边学习

四川大学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江姐入学时候的“入学登记表”,在高中学校一栏写的“中国公学附中肄业”。江姐的字比较潦草,由于 年份已久,墨迹已经不够清晰。江姐进入川大时已是24岁,因为潜伏的关系,她用的是“江志炜”这个名字,年龄写的是22岁。

川大档案馆的负责人曾向媒体介绍,江姐进入川大是组织上安排进去的,并没有通过考试。按照组织上的安排,中共川东特委决定她不 转组织关系,到四川大学以隐蔽为主。

江姐上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既要做好党的工作,又要做一个好学生。1946年,江姐回到重庆,中共南方局迁往南京,四川 省委、重庆市委正在加紧清理和恢复重庆以及川东各地党组织,彭咏梧是重庆市委委员,分管重庆学运等,工作十分繁忙。组织上决定 江姐不再到川大上学,留在重庆作为彭咏梧的助手。

6.李劼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的左拉”

1891年6月20日,李劼人出生于四川省成都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1907年,李劼人考入四川大学早期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校丙班, 同班同学有周太玄、郭沫若以及魏时珍等。

李劼人的三部曲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小 说的《华阳国志》”,郭沫若甚至将李劼人誉为“中国的左拉”;1986年10月,巴金曾在李劼人故居前叹道:“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 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此外,李劼人还是一位翻译家,他是最早将法国 文学名著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先行者之一。

7.方文培:为中国人写《中国植物志》而奋斗

1899年12月10日,方文培出生于四川省忠县(今属重庆)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22岁时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首次创办的生物系,1934年获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每年约200英镑奖学金资助,由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施密斯教授及高文博士推荐,赴英深入学习槭树科和 杜鹃花科分类。

方文培主编的书籍

1937年9月回国,10月应聘至成都四川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任教,授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兼授农学院林学系树木学。1939年四川大学文 、理、法三学院为避日本侵略军空袭而迁峨眉山,时方文培任生物系主任,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峨眉山植物。

8.柯召:解决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

1910年(清朝宣统二年)4月12日,柯召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毕业杭州安定中学,同年考入厦门大 学预科。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柯召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8 月,柯召来到重庆大学数理系任教授,并担任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53年,全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重庆大学 理学院撤消,并入四川大学,柯召等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大部分师生迁入四川大学。

柯召从30年代起,就潜心研究不定方程,在不定方程方面,1962年柯召以精湛的方法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一系列重要成 果,特别是在著名的Catalan(卡特兰)猜想的研究中得到一个被称为柯氏定理的重要结果,他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被 应用于在不定方程研究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两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刘应明、侯朝焕、赵尔宓、魏于全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 、高洁、林祥棣、谢和平等。

封面新闻记者 刁明康 综合报道 本文资料引用于川大官网和网络公开资料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