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丨青城山下青城县7:宋朝淳化四年 青城县王小波李顺起义

封面新闻 2018-08-29 17:40 40509

王小波李顺起义 罗乐 画

龚静染

“青城县民王小波,聚徒众,起而为乱,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这是《续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讲的是宋朝淳化年间,四川青城县一个叫王小波的人聚众起义,打出了均贫富的口号,作为农民起义的典型,它被写进了中学教材课本中。但在历史上,就事件规模和影响上它都不算最大的,只是因为“均贫富”这一斗争纲领的鲜明与尖锐,反映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经济矛盾而名留史册。

王小波是青城县土锅村的村民,也有人说他应该叫王小皤。宋祈在《宋景文公笔记》中曾说:“蜀人谓老为皤,取皤皤黄发义。后有贼王小皤作乱,今国史乃作小波,非是。”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说:“蜀中称尊老者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后来陆游在文中也把王小波写成王小皤,因为他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待过很多年,且对青城一带方言颇为熟悉。古诗中有“鬓发尽皤然”,如果按此意,王小波可能是个头发花白、年纪不小的人,而非青壮年。但此说是否可靠,并无确切证据,只是说明王小波乃民间小民,姓名只在口头称呼,可能存在讹误。其实,依这个说法,笔者倒是认为“王小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四川把伯念bo,有尊敬之意,同王小波在行帮中的辈分和名望有关。而“皤”的字义难免深奥,恐怕只有书香门第的人才会取。

群起为乱

土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

王小波的生平不详,文献几无记述,只知道他是个茶贩,在青城县一带贩茶为生。过去,青城一带是四川产茶区,守在藏羌通道上,茶业的采摘和贩售两旺,为蜀地榷税之富源。但“淳化间,王小波李顺因贩茶失业,遂为大盗。”他为什么会“贩茶失业”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大宋建国后,财政归于一统,朝廷金库虚亏,急欲填补。“国家平孟氏之乱,成都府库之物悉载归于内府”,指的是平定后蜀孟昶后,水路皆运,将四川的银库尽归中央。不仅如此,淳化年间朝廷又设置“博买务”,即对茶叶实行专卖,垄断茶叶贸易,禁止自由买卖。苏辙在《论蜀茶五害状》中说得非常清楚:“臣闻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即宋太祖)平蜀之后,放罢一切横敛,茶遂无禁,民间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这段话是说在五代蜀主孟昶王朝结束后,茶农曾经有一段自由贸易的时间;然而淳化之后,就又开始横征暴敛,有了“博买务”,本来活跃的民间交易便告中止,农、商皆为之所伤,这就是“贩茶失业”的原因。

“蜀地土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群众起而为乱。”失业后的王小波没有出路,当时又遇到淳化四年(993)的大旱,民不聊生,才刚刚建立三十多年的宋朝就不安定了。也就在这一年,王小波聚众举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实际上,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背后并不仅仅是茶贩失业造反,还有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

起义不久

王小波被冷箭射中前额

起义初期,王小波一振臂而应者云集。战事发展迅猛,很快就攻占青城、邛崃、崇州一带的地盘,“贫民多来附者,遂攻掠邛、蜀诸县。”在这个过程中,义军最大的收获是攻占了相隔百里外的彭山县,杀死了县令齐元振。这个齐元振曾经被称为是“清白强干”的清官,朝廷还曾经“赐玺书奖谕”他。但是,齐元振是不是个清官呢?王小波就要证明此人的虚伪和无耻,所以在抄了他的家后,“散其金帛”,并且干了一件羞辱齐元振的事:“剖元振腹,实以钱刀,盖恶其诛求之无厌也。”

但王小波在起义不久就受重伤,那是在淳化四年(993)十二月,义军在离青城县接壤的江原县(今崇州江原乡)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冷箭射中了前额,不久死去。但王小波的功劳很大,从寥寥数百人发展到上万人,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宋史》中记载:“小波党与裁百人,州县失于备御,故所在蜂起,至万余人。”

他死后,众人就推他的妻弟李顺来做义军领袖。当时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宋灭蜀后,有天早晨在成都摩诃池旁,有人看见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留了一片纸条,上面写的是“国中义士,为我养之”。弃婴为“锦箱锦衾”所覆,人们便猜测这一定是出于宫中,于是有人就收养了他,而他就是李顺,意即李顺是皇室遗孤,是带着复辟蜀王使命而来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