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身边接触过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哪哪都不舒服,感觉自己也阳了。”近期,随着各地感染人数上升,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幻阳症”。有人得知自己有同事“阳了”之后,总觉得自己喉咙痒痒的。上班根本不敢摘口罩,连喝水都减少了,还会专门跑到没人的地方喝。对此,专业人士表示,出现幻阳症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担心、焦虑、恐惧。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应该自己尝试调整心态,科学认识新冠病毒。(中新社)
所谓“幻阳症”,更多有戏谑调侃之意,本质上并非病症。从某种意义上说,“幻阳症”之类的现象,不过是精神压力的投射、是经验判断的失灵。最近一个时期,不少人身边亲朋同事陆续“阳了”,甚至好多都转阴了。在此大背景下,偏偏有些“决赛圈选手”依旧独善其身,由此也就难免有些疑神疑鬼、心神不宁了。人类,置于群体的大潮中,往往能获得一种隐秘的安全感。而若是一直“置身事外”,则必然要找出各种迹象、施加各种暗示,来证明自己“并无不同”。
与其说是“幻阳症”,不如说是对“确定性”的极限渴望,悄然间扭曲了感官的敏锐度、准确度。新的语境下,不少人的心态,就是等着“靴子落地”,想着“闯过这一关,轻松再出发”。事实上,周围人确诊的消息、分享的病程以及恢复后的喜悦,俨然构成了全程直播式的沉浸式叙事。当“晒阳”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那么“幻阳”显然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分人参与其中的方式。“悲喜相通”“同此凉热”,我们一起经历、我们相伴一起。
就心理偏好机制而言,一个不大不小的“坏消息”,相比于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的“未知”,似乎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项。这貌似很不合理,但事实确乎如此。一些场景下所谓的“幻阳症”,不过是投合了自己的内心所好罢了。不少人厌倦了和疫情纠缠的日子,心心念念,只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切。而“幻阳症”,提供了某种大结局式的解脱感。当然,这种臆想出的“解脱”,又往往直观体现为是“身体的不适”“心里的焦虑”,复合而纠结。
我们不忍心随波逐流自陷于疫情洪流之中,又担忧“离群索居”而反倒要承受更长的等待煎熬。听天由命太过消极,随遇而安又是一种太过稀缺的品质。说到底,人们还是更擅长被动接受结果,如果预料中的结果迟迟不到,那么注定要自我挣扎一番。一句“平常心”知易行难,要治愈“幻阳症”,只能靠强大的内心。
评论 3
宜家的春天 2022-12-22 发表于四川
都是太焦虑了
仪陇县金子村第一书记 2022-12-22 发表于四川
不要管
阿坝州小金县四农村第一书记 2022-12-21
正常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