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第八代子孙现场提问 袁庭栋巧妙回答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9-22 20:31 65520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李调元,作为清代大才子之一,他给四川文化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不仅在四川的戏剧和四川的饮食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在撰书育人方面也对于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名人大讲堂”李调元月的活动中,4名传习志愿者的提问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如何传习李调元的文化。袁庭栋老师表示,传习李调元的文化,既要读好书,也要多走出去看一看李调元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加深感知,才能更好地对于他的文化和精神进行传承和发扬。

胡晓是罗江区调元学校的教师,她想要编一本李调元文化的教材,但是苦于没有重点,袁庭栋老师告诉她:“重点就是学习李调元的精神,有些技艺没有必要学,现在的时代很多也办不到。我们要学就是学习他的精神。我建议编教材不要全部编李调元著作,对中学生来说,他们也不好理解,而且也不好选,建议选当代人评价、介绍,再选一点原著结合起来。”

另外一名志愿者王守槐是袁庭栋老师的“铁粉”,他想要将李调元文化和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袁庭栋老师却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和调元文化的结合,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气”:“乡村文化振兴,调元文化只能占很少的一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最重要不是调元文化,可以有,但不是重点。不要因为李调元很伟大,我们就在乡村振兴中刻意制定方案,很可能最后费力不讨好。因为很多农村地区,大家对历史文化不是很理解,乡村振兴现在最需要的是科技,第二就是很健康的文化生活,然后再搞一些乡土教育,一些普及的小册子,让他们知道就行了,不要放得太重。要用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关键是形式,有了载体,还要考虑怎么传播,这也是关键,有无成功关键就是方式、形式问题。“


在志愿者中,来自绵阳市安州区宝林小学的副校长李晓强很受瞩目。他带着自己的学生邓佳濠一起成为了活动的志愿者。李晓强自我介绍:“李调元很接地气,袁老更接地气,我是李调元第八代子孙,也是宝林小学的老师,我们深度宣传李调元文化,具体可以怎么深化下去?”

袁庭栋的回答很有意思,还把“双减”放在了其中:“不要把任务定的太重,现在的孩子上学本来就很辛苦了。不要加过多的东西,我们应该用孩子们能接受的形式,让他们知道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个全心全意给家乡做贡献的老爷爷。通过讲李调元故事,让他们爱家乡,不必刻意深化。”

而对于小朋友邓佳濠,袁老的寄语就是多出去走走看看:“我一直强调,老师、家长,不要硬要孩子读李调元著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带他们去看下纪念馆,看下实物,可能效果更好。”

评论 2

  • fm1827350 2021-09-23

    哈哈哈

  • fm1977658 2021-09-22

    鸡[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