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时隔两年,《王志纲论战略》的姊妹篇《王志纲谈格局》出版。
不出意外,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认知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它源于我们的经历、学习、思考和感悟。
拥有高认知的人,其格局也往往更为宏大。他们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和短期的得失,而是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相反,认知狭隘的人往往格局较小。他们容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吸引,忽视了更广阔的天地。
认知决定格局,而格局又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在《格局》这本书中王志纲老师就为我们详细剖析了认知与格局的关系。
所谓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而格局修炼的本质,就在于认知的不断升级。
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呢?
在王志纲看来,认知就是哲学上认识论的时髦表述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自我的总和。是一种面对万事万物,洞烛探幽,直抵本质;穿越偶然,抵达必然的能力。
王志纲认为,认知能力和天赋有关,但同样可以培养、锻炼。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你的认知能力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
在书中,王志纲将认知分为三个层次。
中国有句古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认知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看山是山”。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如果一个人认知处于这种层面,偏偏又能调动巨大的力量,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认知的第二个层面,是“看山不是山”,就是有了专业知识、社会阅历之后,特别是经历了江湖的洗炼之后,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表面的“山”,而是一个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侧面。
比如地理学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说这座山是由什么构成的,经过了怎样的地壳运动;
文学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
在这个阶段,认知能力体现为专业性和纵深度,很多专家和在某一行业浸淫多年的老板,都处在这一层面。
专业性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于信任自己的专业判断,而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那就陷入了作茧自缚的窘境中了。
认知的第三个层面,是“看山还是山”。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后,你看到了山的朴素整体,同时也看到了构成山的底层逻辑和必然力量。
在这个层面,你看到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看到了万般风景的生成和消逝,看到了人心的复杂易变,因此才能有极大的包容性,让山川河流、草木鱼虫皆为我所用,成就一番事业。
关于认知,王志纲在本书中总结了三句箴言。
第一句: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把它延伸到商业上来说,发现价值的能力,是任何一个想要成事的人都必须具备的。
第二句:世界上看起来不关联的东西,其实都是关联的,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们打通。商业世界也是这样,看起来不关联的东西,其实都是关联的,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们打通。
如果你能打通,恭喜你,你肯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如果打不通,即使管理再到位,顶多也就是惨淡经营,做小本买卖罢了。
第三句:“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在两极之间有着广阔的灰度地带。要学会一分为三地看问题。”
在王志纲看来,黑和白都太极致了,都是确定的,而有灰度才有无限可能,才有机会。
这个理论并非他独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把它叫作“灰度理论”,任正非曾说,“我们将保持灰度和妥协,有灰度、不执着,才能开阔视野,看清未来的方向。(保持)灰度和妥协不是软弱,恰恰是更大的坚定”。
作者简介:
王志纲,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于贵州,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曾在社科院从事经济理论研究3年;后在新华社任记者10年;199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智库“王志纲工作室”。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