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7月7日,又到一年高考时,全国有1071万考生步入考场,迎来他们人生重要一搏,接受12年寒窗苦读的检验。
从1977年至2020年,全国恢复高考已有43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一次人生的历练。高考期间,记者走访了三个“过来人”,试图从不同年代的故事碎片中,串起那些让人毕生难忘的高考记忆……
王昌祥
讲述人:王昌祥 1977年参加高考
“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7月6日上午,在四川内江一处居民楼里,73岁的王昌祥在家练习文征明的行书,这是从内江师范学院退休后他最大的爱好。说起高考经历,老人激动地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说:“我争取在两小时内讲完。”
1966年,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让本该参加高考的王昌祥停止了学业。一等就是11年,这期间,他先后经历了回乡务农、参军、当民办教师。当听到广播说即将恢复高考,王昌祥欣喜若狂,立即着手复习。他原本念的理科,但10年没看专业书籍,理科知识对他来说已经变得陌生。“那些化学元素、公示,基本都忘记了。”王昌祥说,情急之下,他选择考文科。
“我参加了全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王昌祥清晰地记得,那年高考时间是12月10日、11日,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和史地,甚至连语文试卷的题目他都还历历在目,第一题默写毛泽东诗词、第二题古文翻译、第三题划句子成分……
考完之后,王昌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继续回乡做教育行政管理,直到四川师范大学(当时称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他才知道自己圆梦了。大学毕业后,从教育局教研员一直到内江师院宣传统战部副部长,王昌祥说:“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没有高考就没有我的今天。”
王科峰(中)
讲述人:王科峰 1989年参加高考
“经历高考之后的我更加成熟”
48岁的王科峰是内江的一个个体商人,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甜城圆梦志愿团的团员,经常参与一些公益活动。7月7日上午,他和往年一样,参加了团里组织的爱心送考,从大洲广场送了两名考生到内江六中考点。
从交警封路到爱心送考,充满温馨的高考氛围让王科峰感慨社会的进步。他回忆说,1989年参加高考时,他提前一天坐客车从市中区凌家镇到内江三中考点,在考点附近找了一个小旅馆。床是上下铺,一个房间住着10多个人。正值酷暑,天气炎热,可是房间里只有一台风扇和一盏不太明亮的灯。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他依然克服困难,坚持每晚复习,实在是热得不行,就打盆凉水擦一擦。
王科峰还记得,那一年高考之前还有一次预考,通过预考的考生才能参加高考,没有通过预考就直接进入社会。遗憾的是,虽然进入了高考考场,可是发挥失常,他没能考上大学。
高考失利后,王科峰选择了参军入伍,在部队里考上了军校,也算是圆了大学梦。年近半百,回想过往,王科峰依然认为高考对他意义重大:“高考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能够从容的面对人生的不同选择。”
石伟利
讲述人:石伟利 2003年参加高考
“没有高考,我的人生不会如此顺畅”
7月7日下午,作为内江一家珠宝公司的总经理,石伟利带着自己员工在内江一中考点外的凉棚里,为考生和家长送水和避暑驱蚊药品,做公益同时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003年因为“非典”和今年的情形有些相似,“那时不要求戴口罩,但是班上随时准备了板蓝根给需要的同学。”石伟利说,和其他同学相比,他的考前压力并不是很大,原因除了他心态好以外更重要的是他艺术生的身份。
那年年初,石伟利就参加了专业考试,过了本科分数线,文化科目只需要超过260分就可以上本科大学。回到学校后,他不得不恶补落下的文化知识,一天最多做七八张试卷,通过考试来熟悉题目。
让石伟利印象深刻的是,别人都是考完之后吃庆功宴,他家有些例外,父母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提前就请亲朋聚餐,预祝他考试顺利。最终,他不负众望,考上了湖北黄冈师范学院音乐系。
石伟利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担任学生会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毕业后,他选择改行,从销售一线做到公司总经理,他的人生轨迹因为高考而改变。
评论 3
人生拐点 2020-07-08
[得意]
人生拐点 2020-07-08
[得意]
人生拐点 2020-07-08
[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