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把握科技发展的历史规律,是精准预判其未来趋势的关键。然而,现有的科技史著作大多停留于成果的罗列,鲜少触及科技演进与历史变迁之间的深层因果关系,科技与历史长期处于割裂状态。
《历史的逻辑》
2025年,学者黄漫历时十年潜心研究,撰成首部本土大历史著作《历史的逻辑》,深入挖掘科技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提出以“科技本体论”为核心的一系列创新观点。该著作不仅填补了长期存在的理论空白,更被视作大历史书写的一次范式转型。
为深入探讨科技与历史的深层联结,推动大历史研究的普及与理论建设的完善,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先知书店联合主办的《历史的逻辑》新书发布会暨大历史深度研讨会,近日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先知书店举行。作者黄漫以“当科技乘以历史,文明有了新的范式”为题发表演讲。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该理论的学理基础、现实适用性与前瞻价值展开深入讨论,尤其重点分析了其对于历史演进的强大解释力及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重要意义。
《历史的逻辑》作者黄漫在分享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
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很多学界曾提出制度、文化、战争等多种解释路径。然而,这些变量在作为普遍规律应用时,常因适应性问题而影响对历史的准确解读与未来的科学预判。黄漫认为,现有的各种变量基本都是由人创造的,与人有关的变量很不稳定。而且,各种“决定论”之间缺少统一的解释,导致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扞。
在《历史的逻辑》中,黄漫从宏观视角出发,提出科技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一,科技具有独立性——它独立于人类的主观判断而存在,不受人为干预;其二,科技具有整体性——任何人类活动都在推动科技进步,任何地区的技术突破都会产生跨地域影响;其三,科技具有创造性——其他变量仅能改变资源分配方式,而科技则能催生全新文明形态,推动历史进入崭新阶段。
研讨会现场
推动跨学科大历史研究开创先河
在《历史的逻辑》构建的体系中,科技被置于历史发展的最高优先级,其后依次是地理、经济与军事,最后是政治与意识形态。这一明确排序使历史的逻辑前所未有地清晰:当两个地区处于同一时期而科技水平悬殊时,其他变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反观马克斯·韦伯讨论资本主义兴起时,将荷兰、英国归为一类,西班牙、意大利归为另一类,这些地区不仅科技水平相近,地理条件也相似,此时制度与文化差异的解释力才得以凸显。
近两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日益专业化,全景式思考日渐式微。然而面对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危机频发,传统研究方法已难以解释日益复杂的现实,更难以对未来作出有价值的预判。《历史的逻辑》以七次科技大变革为节点,将历史重新划分为七个大周期,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整体历史、解释力强大的理论框架。
研讨会现场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历史的逻辑》在推动跨学科的大历史研究方面开创了重要先河。这种融科技与历史于一体的“科技历史学”,启示我们通过科技与其他变量的科学配置,共同破解时代难题,朝着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图据先知书店)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