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年,看似漫长,却又是弹指一挥间。”人对时间的感受并不以意志为转移,10年中,时间足以改变一切,废墟变为美丽新城,小树成长为了栋梁,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10年前参与采访汶川地震新闻的华西都市报记者,每次谈及当年的事情,个个都必说:“难忘。”记者这种职业,更让他们对曾经采访过的人物、地方,多了一份牵挂和关注。
在这些记者中,有的后来多次赶赴地震灾区,见证灾区的重生,看到废墟上长出青苔,大地上拔起高楼,阴影中照进阳光;有的对仅仅一面之缘的采访对象牵挂多年,因为采访对象让记者对生命和亲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有的与采访对象一直保持着联系,感受着对方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对生命的执著和坚强。
今天,正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整整10年。我们特别约请了华西都市报在当年特别派往地震灾区采访的4位记者,倾听他们讲述这10年的故事。
————————————————
封面新闻记者 李逢春
10年前,我作为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赶往震区,先后涉足北川、平武、安县、映秀等地。即使过去了10年,但彼情彼景,就像高清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急速回放,有数不清刻骨铭心的村庄、建筑,还有人。我想起了一个人。他和我只有一面之缘,若没有地震,我们完全是陌路人。
李逢春在平武县南坝镇采访。
他叫陈仁平,北川县的一位老农,一位幸存者。我想,如果一切安好的话,这位北川老农今年应该66岁了。
10年前的5月21日,那天特别炎热。
在连续采访9天后,我来到忙碌的绵阳三医院外科病房内,邂逅了陈仁平。因为伤员太多,刚被送来的他没有床位,被临时安置在走廊上。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见他的情景:瘦骨嶙峋,满脸胡渣子,大口大口地啃着沙琪玛,吃相贪婪而夸张,引来病房的人侧目和询问。
“没想到我能挺过来,没想到我还能看见我的女儿和女婿,我被埋了7天。”陈仁平边说边讲述被埋的经历,包括我在内,大家被他的经历而感动、惊讶。
陈仁平是北川县陈家坝的一位农民,家在山上很偏僻的位置。
地震那天,独自在家的他,被垮塌的房屋砸中腿部,无法动弹,整个人趴在地上,四周顷刻间全被断梁碎瓦包围,但还能看到外面射进来的光。
他被压在内堆杂物的木架子下面,保持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他的腰部以下完全无法动弹,但上身和双臂还能活动。被埋三四天后,他无法忍受难以形容的干渴,为了保命,他喝尿维持。靠着在废墟里摸到的两只鸡蛋,挺到被救的那一刻。
当年的采访都很匆忙,听完陈仁平的故事后,我刚准备离开,他的女儿赶来了。
女儿在外省打工,坐火车、汽车加徒步回到家乡,又到处打听和翻看各医院的伤员名单,终于找到了还活着的父亲。看到受伤的父亲,她抱着父亲瘦削扎人的脸庞号啕大哭。
临走前,我把身上的300元塞给了他的女儿。女儿哭着说不要,我当时说,好好照顾你的父亲,给他买点好吃的。
这些年来,特别是每到5月12日前后,勾起地震记忆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陈仁平那张瘦得颧骨高高突起,胡子拉渣,饱尝生死滋味,写满沧桑的脸,还有那有点滑稽的吃相。
10年来,特别是自己当了父亲后,我对生命和亲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从陈仁平的一面之缘中,增添了更多对生命的感悟。
我曾试过去找他,可惜断了线索。最近,我终于通过村支书知晓了陈仁平的近况,他的身体还不错,跟女儿一家住在一起,盖了新房子,平时在家附近打零工。
听到他的近况,我很为他感到高兴。10年的沉淀,我们每个人包括他一样,生活归于平静和平淡,该笑的笑,该烦恼的还是烦恼,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被埋7天的老农陈仁平,一位10年前采访过你的记者,对您有着牵挂和祝福,祝您健康、快乐相伴。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